黎達成 香港青賢智匯創會副主席 創新及創業委員會召集人
香港回歸20周年,社會各界都熱烈舉辦不同的慶祝活動。根據政府資料,6月份已經成功舉辦了262個不同的慶祝活動,有文藝表演,有青年交流活動,也有座談會等等,而當中不少團體都聚焦在青年發展和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相關議題。
面對社會複雜的變化,有關香港青年發展的議題和未來的構想值得社會各界深思。筆者留意到,特首林鄭月娥有意廣納青年意見,計劃把青年事務委員會改組成青年發展委員會,以協助制定宏觀的青年政策。筆者在此提出三點,希望當局可更全面考慮。
首先,發展高增值的產業是香港大勢所趨。有機構調查顯示,2017年60%的應屆文憑試考生未來最希望投入教育、醫療服務、製藥和酒店、旅遊業,而最不受歡迎的行業是會計或審計(19.8%)、保險(19.8%)及法律(18.1%)。香港經濟增長多年來維持在2%,傳統產業或許未能受到學生的青睞,六大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創新及科技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以及環保產業)是未來青年政策的重中之重,按數據六大產業只佔了香港GDP約9%,這些高增值的行業有待政府進一步發展。
適逢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等國策帶來巨大機遇,特區政府不妨以六大產業為人才發展的目標,制定激勵性措施,例如稅務優惠、企業人才配對計劃等,並且對接國內外不同的項目,例如千人計劃或專才引進計劃,鼓勵香港青年投身六大產業。
持續進修是青年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一環。林鄭月娥剛上任不久已大力增加自資學位的撥款。香港現時約50%的學生有機會接受大專或以上的教育,面對高學歷普及化的問題,大學畢業是青年發展的基本條件。青年進入社會後,仍然需要不斷進修,以增加向上流動的能力。香港青年協會早前的調查發現,大部分受訪青年對「資歷架構」的認識不足、信心不足,現時企業鼓勵員工進修的措施亦不足,而且工作經常超時,對持續進修有困難。筆者認為,要提升青年競爭力,首先從任職中小企的青年落墨,政府不妨深化現有的機制─持續進修基金,設立「青年持續進修發展基金」,向18-35歲有意進修的青年提供不多於3萬的津貼。同時,政府應考慮擴大獲持續進修基金資助的課程範疇和數量,包括推行網上專業進修課程,給予青年彈性學習,善用基金,達至多元發展。學習始終是青年發展的最佳投資。
面對青年發展空間問題,政府及社會以往較重視推動青年北上發展,日後可加強於東南亞及周邊地區的就業合作。根據2015年政府回覆立法會的文件顯示,該年有不多於15,000名香港青年參與工作假期計劃,地點以歐美為主。政府未來可增加與東南亞的合作,例如推行職前人才培訓及大學生實習計劃,與更多東南亞國家或地區簽訂工作假期計劃,讓青年有更多選擇。同時,建議政府設立青年生活津貼,以維持青年在海外工作時有合適的生活水平,並要求工作一定年期後回流香港就業,強化香港的競爭力。
青年起飛,關鍵要靠青年自身的努力。「態度決定高度」是筆者堅持的人生理念。香港回歸,成功落實「一國兩制」20年,歷史已為我們作出最好的選擇。香港今天取得的成就得來不易,青年應該惜福,把握好「一國之利、兩制之便」,立足香港,面向國家,走向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