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 > 正文

【專訪】粵港澳灣區經濟全球佔優

2017-07-14
■洪為民指,大灣區城市群要摒棄互相爭先心態。資料圖片■洪為民指,大灣區城市群要摒棄互相爭先心態。資料圖片

洪為民:產業鏈完整 與國際接軌

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視察香港期間,7月1日出席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下稱「框架協議」)簽署儀式,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進入實質階段。前海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無論從GDP總量、人口、金融、客貨流等多方面均居全球重要大灣區前列,擁有香港和深圳發達的金融業,以及深圳、廣州和東莞先進的製造業等全球獨一無二的完整產業鏈。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要摒棄互相爭先心態,攜手平等開發和協作發展,這樣才能變成全球有影響力的大灣區。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

身為前海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一直以來忙於推動港企抓住前海推出的政策優惠加快進駐,積極吸引香港金融、物流、科技等港企北拓,以及促進港青北上創業。他認為,對於今年國家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主席習近平更出席了「框架協議」的簽署儀式,顯示國家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內地和港澳交流合作,以及對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重視。

洪為民指出,國家改革開放已進入了深水區,各省市間透過組成城市群適當分工和互補優勢是大勢所趨。按照「框架協議」,粵港澳三地將於中央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完善創新合作機制,促進互利共贏合作關係,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以及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塑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擁人才技術 具融資優勢

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完整產業鏈,其中香港擁有一流的世界知名大學,匯聚了大量人才和專才,又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與國際接軌配套,可以幫助灣區內企業「走出去」。香港還擁有法律、會計、訊息和設計等優勢。深圳則擁有科研及產業創新的優勢,「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佔GDP比重為50.4%,去年底便擁有5,500多間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澳門是國際旅遊休閒中心,為與葡語系地區商貿合作的主要平台,可助灣區內企業把握葡語系地區的市場,為大灣區發展建立良好的基礎。對於廣大中外企業而言,香港及深圳具有良好的融資優勢;廣州、深圳、東莞、惠州和佛山等屬內地高級製造業基礎;加上香港和深圳的文創、品牌及設計等優勢,如此巨大的優勢是其他灣區所無可比擬的。

倡平等合作 棄互相爭先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共有11個城市,洪為民認為各方需持平等開放和協作發展的態度,要從心出發,改變思維模式,摒棄互相爭先的心態;持平等開放,互相欣賞協作態度以深港合作為切入點;以科技合作、金融合作及專業服務合作為契機,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只有這樣,才可以在「一帶一路」及世界舞台綻放耀眼的光芒。

從國際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人口約7,000萬,GDP超過1.3萬億美元,面積為5.6萬平方公里。去年進出口貿易額達1.5萬億美元,港口集裝箱超過7,200萬標箱,航空客運和貨運也居全球前列。該區擁有173所大學,其中5所高校進入全球100強。與東京灣、紐約灣、舊金山灣和大倫敦城市群等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在GDP、人口、金融、教育、客流和港口吞吐量等多方面均處於全球重要灣區前列,加上擁有先進的製造業等優勢,廣東目前已與港澳形成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體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