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浩 民建聯中委 教聯會理事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強調要改善行政立法關係,要和不同政治立場的黨派多溝通多合作,社會上吹起一陣大和解之風,很多人認為,新政府上場是改善行政立法關係的契機。過去兩星期可見,新政府開局不錯,社會撕裂的現象得到一些改善。
不過,筆者認為,大和解仍需時間考驗。反對派所提出的大和解有其標準,在其眼中,凡事跟從反對派的就是大和解,不跟從就不可能大和解。就以教聯會副主席蔡若蓮校長可能出任教育局副局長一事為例,某些有明顯政治立場的媒體、政客與教師組織,為了反對蔡若蓮校長,無所不用其極。先質疑她有「左派」背景,懷疑她有「政治任務」,大肆抨擊;然後不斷向蔡校長「扣帽子」,最新罪名就是為她羅織一頂破壞大和解的「大帽子」。可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為了反對蔡校長出任教育局副局長,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說,委任蔡校長等於「破壞民主派和新政府的和諧關係」;立法會議員涂謹申更說,「委任蔡校長等於向民主派開戰」,「等於重推基本法23條立法一樣」,「令新政府與民主派得來不易的關係徹底破裂」。
立法會議員李慧k反問,為何部分人死咬蔡校長的政治傾向不放,否定她的能力?這種只問立場、不理是非的態度,不正是近年社會撕裂的源起?反對派口口聲聲說要求大和解,要求新政府多接納及重視反對派的意見。新政府委任民主黨創黨成員羅致光出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愛國愛港團體及人士均沒有反對意見,認為新政府用人唯才,不問政治背景,值得大力支持。
但是,反對派對待蔡校長的態度卻有天壤之別,將委任蔡校長等同於「新政府向民主派開戰」、「等同於23條立法」,蔡校長何時以一人之力就能破壞大和解?筆者認為,大和解不是事事必須依據反對派的意志而行。如果不順從反對派的意見就是破壞大和解,那不是真正大和解,而是放棄了特區政府的管治權。
香港要真正大和解,反對派應放下政治偏見,不要凡事政治化,改為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出發點,那才是香港需要的大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