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 然
本來我只知道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它就在天安門東側,與中山公園一左一右,成為天安門的兩翼。那時我在南長街北京第六中學當寄宿生,走幾百步就可以越過中山公園、天安門,到勞動人民文化宮非常方便。
後來才知道,太廟原來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二百多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大殿聳立於整個太廟建築群中心,殿內主要樑柱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但,當我徘徊那裡,印象最深的還是林木森森,松柏常青。那時,我會抽空去文化宮內的電影院看電影。記得有一次,去看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忘了什麼片。出來後,走到東長安街的街心公園坐下來。那公園對面便是團中央總部。公園寂靜,讓人在安寧中躁動。夜色漸漸深了,倚着夢幻喃喃,猶發青春溫暖狂想曲。夜籟一聲輕,一聲重,乍然,東方露出魚肚白,驚醒,暗想,倘若巡邏隊巡視而來查問,恐怕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了。但此刻卻變成永恒,在某種時刻,猛然跳進腦海,在心底溫情徘徊,久久不去。
記得電影院沒有冷氣,觀眾沒幾個人,空空蕩蕩的,顯得冷清。我還曾在這裡的露天籃球場觀看體育學院四隊的球賽,說是四隊,實際上是國家四隊,我因為六中的老同學林星禧是這隊的一員而去捧場。已經是多年前的往事了,那時他組織全國各地的歸僑籃球好手,於暑假期間到北京,組織隊伍,並且在北京籃球聯賽中出賽。當時,那露天籃球場就設在東長安街,靠近全國總工會那裡。但現在,籃球場消失了,便是全國總工會也遷走他方。
有一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回北京,巧遇書展,在當地朋友的陪同下,去勞動人民文化宮購票排隊看書展。我們先在天安門前的東華表集合,人群擁擠,雖然講好地點,也差一點找不到了。東張西望一番之後,會合了才得以進入書展現場。露天書攤一個接着一個,我們看得眼花繚亂,也不記得買了什麼書。記得後來,逛完書展,要出去時,忽然看到售賣影碟的攤子,一看,竟有蘇聯電影《靜靜的頓河》,分上中下三碟。我看過這電影,當下即買下,回港後重溫舊夢,但是已經是非一樣的心境,只覺得節奏好慢,大約是習慣了香港的快生活步伐,還是全世界也都不同往日了?
那年,我決定離京南下香港。臨行前,我在前門全聚德烤鴨店餞別鄰居,之後便順道去勞動人民文化宮聊天。忽然聽到腳步聲咯咯,由遠而近,這時我們正談論着什麼長什麼長,他問道,是什麼聲?我脫口而出,腳掌!
這時,秋陽暖暖灑下,秋風正掃過頭上松樹枝頭,嘩嘩作響。我全身暖洋洋,秋天的腳步愈來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