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琴台客聚】兒幼不能執筆

2017-08-21

潘國森

二零一七年香港政府換屆,兩個月下來,社會秩序似有撥亂反正、回歸正軌之勢,套用一句陳腔濫調,就是「審慎樂觀」。行政長官計劃增撥教育開支數十億之鉅,時下流行俗語有謂:「錢不是萬能,無錢則萬萬不能!」教育為社會發展百年大計,只不過香港教育積習已深,千頭萬緒,真不知從何說起。如果單單一個錢字就可以解決問題,世事人情就太過簡單了!

姑且從幼兒教育說起,現時香港學齡前教育的最大毛病,是小孩上幼兒園、幼稚園就要面對過於繁重的課業。近年香港年輕家長最多掛在口邊的一句是:「不能輸在起跑線!」本欄曾經介紹,這不是什麼著名「教育學家」的忠告,實是源於台灣一個奶粉廣告!實情是,現在有些港孩為了種種原因,到了長大成人還不曾吃過一口母乳!這才是「輸在起跑線」呢!中國人傳統的教育哲學是「因材施教」,過去中國語文教育加入了許多歷代前賢出處行藏的小故事,我們老一兩輩的老香港都或多或少知道每個人的人生發展道路不一樣,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傳說中甘羅年十二而拜相,姜太公八十始遇周文王。但是今天許多家長卻急功近利,追求「不能輸在起跑線」,一般不能接受寶貝子女當下還未能在學校眾同窗之間脫穎而出,苛求過甚,便常有「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之嘆。最嚴重的是子女上學唸書太辛苦,熬不到二十歲便自戕也是有的。較為輕微的是小學前成績尚算能滿足家長的要求,上了中學之後就失去學習興趣,以後在常規學業上庸庸碌碌度過。

今天香港人比起父祖輩算是晚婚遲子,婦女三十歲以後才成家的比比皆是,婚後稍一拖延生育,每每年近四十才生第一胎。如果規劃下一代在三十歲左右就事業有成、出人頭地,這時老爸老媽已年近古稀了。當代香港父母於子女教育急於求成,還有這個晚婚遲子的先天不利因素。中國有千年開科取士的傳統,到了今天整個大中華圈仍然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甚至日本韓國亦因曾經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而有類似對年輕人學業要求過高的情況。世界變了,多上學唸書並得高學歷已不是獲得富貴的必然條件,對小孩自幼壓迫用功過甚,亦不見得是高效培育手法。回到香港,潘某人第一個建議,是請家長不要過早迫小孩執筆寫字!

少讀清代詩人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作者自述童年實況:「銓四齡,母日授《四子書》數句;苦兒幼不能執筆,乃鏤竹枝為絲,斷之,詰屈作波磔點畫,合而成字,抱銓坐膝上教之。既識,即拆去。日訓十字,明日,令銓持竹絲合所識字,無誤乃已。至六齡,始令執筆學書。」古人用「虛齡」,蔣士銓大概從三歲起學認字、背書。五歲才執筆寫字。當中還有用筆的差異,舊社會人人用毛筆,筆鋒軟而有彈性,不能用死力。現在小孩多用硬筆,容易誤用死力,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呀! (再談香港教育沉疴.之一)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