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人每月獲12480元資助 末代十優狀元盼攻克「膽管閉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香港大學本年度共有6名學生入選「研資局─富布萊特(香港)青年學人計劃」,可前往美國多所大學從事半年至十個月的學術研究及交流,每人每月將獲得1,600美元(約12,480港元)資助。其中末代會考十優狀元姚詩韻,現已成為醫學博士研究生,致力探尋「膽管閉鎖症」成因;唐蘇勤則是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研究生,她會集中於喪親及哀傷適應相關的課題,各自為人類的身心問題而努力。
下月將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做研究的姚詩韻,主攻「膽管閉鎖症」,此病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為出世100天內,若持續惡化,需換肝續命,否則會肝衰竭死亡。不過,嬰兒發病過程無法重演,姚詩韻於是利用「微器官」技術培植「類膽管」,觀察發病過程和試藥,為病童帶來希望。
盼到美國接觸更多病例
姚自幼體弱,曾多次入院留醫,在主診醫生影響下,她立志成為無國界醫生。大學讀醫時,她在參與第三世界的人道救援工作坊後,令她明白實現救人夢想的途徑不止一條,這時她要改走科研之路,為絕症找出新的治療希望,故決定在港大攻讀博士研究雙學位課程。她對幹細胞研究有濃厚興趣,加入港大小兒外科團隊後,專注以幹細胞研究兒童疾病。她希望到美國接觸更多病例,及早攻克此病。
至於唐蘇勤,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以「傾聽者」的身份走進災區,嘗試為喪親的生還者撫平創傷,「一位母親失去了孩子,旁人都勸她還年輕,可以再生一個,但她說失去的孩子是沒有辦法被取代的。」時隔多年,唐蘇勤說到這裡仍然哽咽。也就是這次經歷,讓她決心研究「心理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個人對喪親及哀傷適應」的課題。唐將赴隸屬於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的臨終關懷研究中心學習十個月,希望未來可以提供專門為喪親華人而設的善別服務,十年後可以開設「哀傷輔導研究院諮詢中心」。
研學粵語增英語音感知
港大言語及聽覺科學哲學博士研究生蔡浚文是另一名獎學金得主,他留意到許多家長想子女學好英語,卻嫌兼講粵語會窒礙英語學習,故與孩子溝通時竟摒棄粵語。蔡浚文遂致力探究幼兒兼學粵語與英語的過程,以證明學粵語非但不會窒礙英語學習,反而有助提高英語語音感知,稍後他會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入探究相關議題。
獲安排到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進行研究的港大語言學博士研究生姚雪儀,則透過收集不同語言數據,加以統計和分析,以了解語言以外,如音樂的節奏規律能否被應用於解釋語言上的節奏規律及不同的語言現象,希望成果有助於語言學習和人工智能的應用。
至於港大法學院法學博士研究生黃煒杰及張曉晗則分別到柏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及耶魯大學,從事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