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潘某人平素意見多多,有時頗惹人討厭,間有人直問:「這個你也懂得?」對曰:「有何不可?」
我大學本科主修工業工程學(Industrial Engineering),大概六七成課程內容是工程技術,三四成是與社會科學相關的知識。這個「工業」(Industry)其實也可以叫「產業」,就是初級產業(原材料開採業)、次級產業(即製造業)、三級產業(即服務業)都有涉獵。甚至連冶礦都學過!不過在香港受環境所限,只能是紙上談兵,原理倒是懂得的。反而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憑空弄出一個「工」字來,商學院的課還能教授有多少工業實務?我們才是真正工業和商業都會,要不要重譯為「產業工程」呢?
不過工業工程學始終以研究「製造系統」(Manufacturing System)為主,這就牽涉到四個M的有機結合,即是人力資源(Manpower)、錢(Money)、機器(Machine)和原材料(Materials),四者缺一不可。 教育產業,又何嘗不是一個製造系統?人們不是說「教書先生」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嗎?工廠輸入材料,輸出產品;學校則輸入新生,輸出畢業生。
校監、校長、教職員和背後的辦學團體,不就是等於教育製造系統入面的人力資源嗎?「原材料」是學生,每一階段的畢業生,既是製成品或半製成品,也是下一階段學習的「原材料」。學校的處所則是「機器」,實物設施是「硬件」,課程是「軟件」,由教師去操作,用以改善學生的品德和能力。
香港的教育產業由很多個製造系統組成,每一家學校就是一個製造系統。大系統中有小系統,在工廠是不同廠房或車間,在學校則是學院、學系和班級等等。
今屆特區政府將會加大教育開支,但那只是四個M之一,檢視一下其餘三個M,筆者便不敢樂觀了!
據聞改善教師待遇將從幼稚園教師入手,「人類靈魂工程師」也要吃飯,加薪水、增福利當然好。不過除了金錢回報和晉升機會之外,工作環境和滿足感也很重要。小時候,筆者的老師每天到學校叫「返學」(返者,回去也),與學生的「返學」(即「上學」)相同。今天主流教師多數說「返工」(即「上班」),這是時代改變人心嗎?「打好份工」矣!那能顧及這許多的靈魂?
香港經歷了非法「佔中」之後,市民大眾或多或少會認為納稅人和家長要多點監察整個大中小學的教師團隊。教師將個人政治取向帶入課室,甚至誘導學生參與非法活動,都要公眾嚴肅正視。如果我在管理一家工廠或是廠內的小部門,遇上違紀犯法的員工,可以解僱或報警。學校管理當局發現有教職員教壞學生,可以怎樣? (再談香港教育沉疴.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