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消費」認識歷史 明星紛追捧
韓國近年興起一股「良心消費」熱,年輕人追捧關注社會議題的企業,當中最成功的莫過於社企Marymond,這間公司的飾物看似設計簡單,但原來都是慰安婦倖存者的創作,帶有沉重歷史意義,Marymond品牌不但得到朴寶劍和秀智等韓星支持,甚至有中國顧客慕名而至。雖然Marymond用意是協助慰安婦,但專家警告,把敏感民族議題商品化,將加劇對立。
韓國的Marymond品牌在2012年成立,目的是協助慰安婦倖存者重獲尊嚴,公司採用她們創作的圖案,製成T恤、手機殼、文具等各種產品。Marymond部分收益會撥捐關注慰安婦問題的「韓國挺身隊問題對策協議會」,用於購買示威物資、為慰安婦受害者修補房子等。
社企年收入料達7000萬
Marymond起初只有4名員工,剛成立的時候經營非常困難,如今已經成為一家有數十名員工的中型企業,行政總裁尹洪朝(譯音)透露,公司將在本年內成立特別部門進軍海外,與更多人分享慰安婦的故事。Marymond的年收入在2014至2016年間跳升10倍,至44億韓圜(約3,070萬港元),估計今年更會突破100億韓圜(約6,979萬港元)。
「粉絲」秀智朴寶劍領潮流
就連男神朴寶劍以及「國民初戀」秀智也是Marymond「粉絲」,大學生金夏延(譯音)認為,Marymond產品不會高調寫着「我支持慰安婦受害者」,這種含蓄支持令品牌變得更「潮」。26歲的李彩研(譯音)表示,當初純粹因為Marymond產品的花紋漂亮才購買,得知創作者原來是慰安婦倖存者後,對於自己能出一分力感到高興。
學者指加劇民族對立
淑明女子大學經濟教授鄭童日(譯音)指出,支持關注社會的企業,讓消費者自我感覺良好。分析認為,社交網站興起有助社企產品掀起熱潮,年輕人正利用他們的新方式學習歷史,支援社運。慶熙大學教授李澤光(譯音)則指出,將社會議題融入商品中,無疑是吸引公眾關注的好方法,不過當有關爭議涉及民族層面,宣傳產品時難免會聚焦敏感史實,最終引發分化及敵對。■《韓國先驅報》/韓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