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中大招「老友」蒐數據 研新招測「腦退化」

2017-09-08
■中大醫學院與養和醫院合作展開「早期阿茲海默症篩查研究」。■中大醫學院與養和醫院合作展開「早期阿茲海默症篩查研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俗稱「老人認知障礙症」的阿茲海默症(俗稱「腦退化」),須在患者發病初期介入治療才有效,但本港能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檢測並不普遍。

中大醫學院與養和醫院由昨日起招募100名年齡介乎50歲至80歲的參與者,搜集其「視網膜影像」及血液檢測等數據,分析相關數據與老人認知障礙症間的關聯,希望找到更好的檢測方法,盡早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研究計劃為期兩年,目前已有5人報名。

腦血管病及認知障礙症分別位列香港10大主要死因的第四及第八位,香港70歲以上長者每10人便有1位認知障礙患者,85歲以上長者則每3人便有1位患者。

患者中只有10%人曾求醫或已確診。有研究發現,認知障礙症患者逾半數成因是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積聚不正常物質,如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從而引致漸進式認知退步。

現診斷方式具入侵性費用貴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昨日表示,抑制澱粉狀蛋白的治療或能防止認知能力進一步下降,關鍵在於患者須在很早期,例如在輕度認知障礙 (MCI)階段接受治療才有效。他續說,60%早期老人認知障礙患者會在3年內由輕度變為嚴重,失去自理能力,愈早發現便可愈早介入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他指出,現時對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方式並不普及並具入侵性,如透過正電子腦掃描,或腰椎穿刺提取腦脊液檢測等,且費用較貴,約數千元甚至上萬元。

中大腦神經科團隊希望透過視網膜影像技術及血液測試等方式,篩查並確認華人獨有的阿茲海默症生物標記,以開拓新的檢測方法。莫仲棠指出,視網膜影像技術花費約一兩千元,且能在半小時內完成。

研究即日起招募100名年齡介乎50歲至80歲的參加者,包括輕度認知障礙患者(60人)、嚴重的老人認知障礙症患者(20人)及正常人(20人)。

參與者要在3個月內進行認知能力測試、血液測試、腦部磁力共振掃描及視網膜影像檢查,及於養和醫院進行澱粉狀蛋白正電子腦掃描。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張艷蕾表示,團隊目標先從視網膜掃描影像,配合圖像處理分析,找出患上阿茲海默症高、中、低風險的群組特徵。

若視網膜影像技術檢測準確度達80%,未來有望推出更迅速、低成本且不具入侵性的檢測方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