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民政協 > 正文

五大領袖觀點

2017-09-21

學誠:重構具中國文化底蘊的宗教教義體系

學誠在論壇上表示,宗教中國化,需要突破原來的文化背景和教義闡釋體系,重新構建具有中國文化底蘊的中國宗教教義體系,建立中國宗教的主體性。

他認為,全球化時代探討宗教中國化問題,不能局限於宗教自身和中國範圍,而要將宗教置於世界宗教和文化發展的背景中。各大宗教不再是一個封閉系統,宗教傳統的固守,無力回答現代人的精神關切問題。面對現代性危機,關鍵在於對宗教本義作出符合時代需求的闡釋。

「宗教與本土傳統文化的融合,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必經之途。」學誠表示,宗教的本土化,既是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共鳴與融入,亦是外來宗教向本土文化的主動敞開和自我更新。

學誠認為,傳統宗教需要從一種神聖權威的聖壇上走下來,用一種學習者、服務者的姿態,去主動了解現代文化思潮,體察現代人的精神訴求和信仰需求;同時,需要對自身宗教傳統進行完整審視和深入挖掘。

李光富:道教需堅持中國化方向

作為中國五大宗教之一,道教是唯一一個中國本土宗教。不過,世俗社會對道教存在一些誤解,比如很多人對道教的印象就是算命、八卦。對此,李光富表示,道教要隨方設教、與時偕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道教的精神已經融入社會之中。道教的社會教化功能,一方面尊道貴德、積德行善,引導人們做好事、做善事;另一方面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尚自然。

對於道教作為本土化的宗教,應如何堅持中國化的問題,他則表示,實際上,不僅中國本土宗教要中國化,外來的宗教亦需中國化,且必須要維護中國化。當下各大宗教在中國生活,都要按照中國的傳統,必須要維護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要與中國的文化相融合、相匹配。

「道教的中國化,既要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匹配,又要與現代社會的先進文化相融合,要與當今社會文化融合在一起,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他認為,堅持道教中國化道路,要從教育、宣傳、教理教義等多重渠道來引導。

楊發明:抵禦極端思想滲透 反對「逆中國化」

「堅持中國化方向,是所有中國宗教生存發展的基本趨勢和規律。」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楊發明指出,儘管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但伊斯蘭教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始終都有一條主線將其貫穿起來,即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與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均能和諧相處、相融共進,各個時期中國的穆斯林都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這是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成功經驗。」

近年來,中國的伊斯蘭教領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一些清真寺建築風格上照搬外國模式,清真概念上擴大「清真」範圍,濫用「清真」標識,甚至某些地區受國際極端或激進思想的影響,個別人思想和行為上出現了極端化傾向等。

對此,楊發明表示,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覺,自覺抵禦極端主義思想滲透,堅決反對暴力恐怖活動,反對「逆中國化」。只有這樣,伊斯蘭教才能在中國化方向指引下生生不息、健康發展。

馬英林:正研究推進天主教中國化 五年規劃綱要

馬英林認為,天主教作為外來的宗教,從一踏入中國的土地,就已充分意識到教會「本地化」或「中國化」的緊迫和必要。他認為,中國天主教會的「本地化」或「中國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一歷史使命需要幾代人不懈地努力,需要在整個教會營造強烈的共識和氛圍,需要充分發揮廣大神長教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團結和凝聚廣大神長教友的意志和力量。

不過,馬英林亦坦言,中國天主教的「本地化」或「中國化」經歷了艱辛與曲折的歷程,目前的景象來之不易。「一會一團」(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將繼續加強神學理論的研究,擴大宣傳和影響。不僅在神學理論上要中國化,也要在教會禮儀生活、聖樂藝術、教堂建設等方面深入探索、大膽嘗試。他還透露,當前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方面正研究制定推進天主教中國化的五年規劃綱要,以及指導地方教會踐行中國化的指導意見。

傅先偉:打造「中國基督教」

「基督新教傳到中國的時間大概只有200多年,這200多年的歷史裡面,基督教為國家與民族獨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提出了愛國愛教的思想、自治自養自傳的精神」,傅先偉指出,中國人要自己來管理,自己來教育,自己來修養,用中國的語言、文化、思維來傳播基督教。

談及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傅先偉表示,中國教會主權上的基督教中國化雖然已經完成,但更深層的、文化意義上的中國化尚未完成。中國神學需要中國文化為其母體,運用中國文化的概念、語言和思維習慣及行為方式等闡述基督教,才能為中國信眾接受和理解。要用中華文化浸潤基督教,使中國基督教的神學思想散發中華文化氣質,表達中國文化品格。

他亦表示,基督教要真正融入中華文化,真正打造中國基督教的自我,希望能夠多一些中國人自己的創作,能夠有中國的民族特點與元素,「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