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語言相對其他動物的語言都來得更為複雜。它具備概念、外形、語法、語音編碼、自我監控和肢體輔助語言等特質,同時更可透過不同形式或媒介保存下來。語言最基本的單位就是詞。究竟在溝通過程中,我們是如何辨認詞彙的呢?
日常溝通的形式主要分為兩類:口語和書面語。在蠻荒的年代,尚未有字詞的時候,口語和身體語言似乎是溝通的主要形式,故此人類掌握口語的能力比書面語來得更早和更強。
其中一個有力的例證是嬰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他先學懂語音,加上身體語言,向身邊的人發出訊號。直至兩三歲左右,他已經可以講出完整的句子,甚至複句,但他還未能書寫。
在雙方的溝通過程中,說話者的個人口音或會對聽眾造成困擾,例如:潮州方言並無唇齒音,所以我們時常聽到潮州人在講粵語時,把唇齒音「潮化」,將「豐富」講成「空富」。
然而,大部分的受眾都能把「空富」的語音轉化成為「豐富」的概念。這現象稱為「集群模型」,在上世紀90年代由西方心理語言學家所提出。
集群模型 尋找詞彙
「集群模型」指出:當說話者說出頭幾個語音時,就馬上會刺激聽眾在其固有的詞庫內,選出一些近音或近義的詞彙,以組織對方意思。隨茞牄斥禤こU多,備選的詞彙會互相競爭、淘汰,使剩下來的詞彙愈接近說話者的本義。若無法辨識其語音真義,聽眾只能選擇其近音詞。
至於書面語方面,漢語作為典型的象形文字,它的結構如圖畫一樣,同時,部首也直接規範了其屬類,當中尤以形聲字為甚──不單具有形符,更有聲符。
然而,漢語並非只有形聲字,尚有其他會意、轉注和象形等。當我們辨識這些漢字時,必須分析它的語言學結構:先看其字形,然後嘗試讀出其音。在這過程中,可以有兩種不同方式,一種是詞彙方式,讀者先在既有的詞庫中找尋已知詞彙的發音,同時也會產生相近似的詞彙發音,例如:「買」,它的讀音與「賣」非常近似。
另一種是非詞彙方式,透過字形而聯繫到相類似的字形,例如:「辦」可以聯想到「辨」和「辮」。
口語辨識詞彙會隨蚖☆飫伅◎U長而變得準確;相反,書面語的詞彙則不然。
若果在兩種辨識過程中犯錯,則會造成錯別字或曲解原意。
例如:究竟是「我們做買賣的」?還是「我們做賣買的」?究竟是「辦公時間」、「辦工時間」?還是「辨工時間」?大家不可不察。■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林惠文博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