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 荷
延慶,位於北京的西北部,三面環山,一面環水,氣候宜人,素有北京「夏都」之稱。這裡街道整潔,綠樹成蔭,生態環境優良,是首都西北重要的生態屏障。這座花園一樣的縣城,十分注重生態建設的保護,家家種樹,戶戶植林,人人擁有着強烈的責任心,對北京的生態環境建設有着特殊的貢獻。這裡的景區及古文化遺蹟很多,除了八達嶺長城,還有野生動物園、珍珠泉、野鴨湖濕地、千家店木化石等。它以獨特的地質遺蹟、歷史人文和生態環境資源,被授予「中國延慶世界地質公園」稱號。
就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延慶的水土,滋養着這一方天地,使這片平坦的土地,變成一座與世界同高設計,同等資質,同等科學水平,與各國科學家們相互學術交流的世葡園、植物園和遊樂園,的確非同一般。沒有它先前的生態保護,就沒有這靜若處子的一方土壤、一方純淨無瑕的水域。踏進園中,只見到處綠草如茵,筆直的楊樹生成濃重的樹蔭,像一排排護衛在世葡園中的衛士,一株株威嚴挺立,樹葉隨着風兒的吹拂颯颯翻動。幽靜蜿蜒的小路從這挺立的楊樹間穿過,幾隻灰色的喜鵲若無其事地在林間跳躍、覓食。路旁,幾朵罕見的小花,在這秋日溫暖的午後,感知着陽光雨露的清新。
不愧是世界葡萄博覽園,這裡有各種葡萄樹,有的葡萄樹齡達到數十年,在木架或水泥杆做的架子上,攀附着各種各樣的葡萄籐,有的是盤在一起向上攀升,有的就如攀緣騰空的長龍,每一塊葡萄園,都整齊劃一,有着相同的長度,相同的造型。這些葡萄樹長約五米,都是葡萄種類中的珍品,約略算了一下,五十年以上的有三十八株,最大的一株樹齡為一百二十年。因為是在深秋,園裡的葡萄採摘基本都已結束,但也能發現樹籐根部有一些遺漏,蒼綠的葉下透出果實的晶瑩。
幾名工人在遠處忙碌,葡萄園裡好像正在修整着什麼,有的葡萄架上搭建了紗網,將那個品種的葡萄園區罩住。後來得知,工作人員是為葡萄樹搭建安全網,防止夏季意外襲來的冰雹。有個透明的生態養植大棚,不知裡面種植的是不是葡萄。據工作人員說,這些葡萄都是國內外優良品種,分別來自法國、德國等四十多個國家,內地所有的葡萄品種,這裡應有盡有。每個葡萄園區,都寫有一塊標誌葡萄品種的牌子,用英漢兩種語言標出,以便能夠讓中外遊客看懂。
為了種植這些葡萄樹,園林人員要將帶着土壤的苗木放於冷庫,使其保持休眠的狀態,等到某個適宜種植的時節,再通過日光溫控的技術,調控葡萄樹苗發芽、生長,結出果實直至成熟,最終達到「周年生產、四季採摘」的效果,也就是說,世葡園的未來,將能全部實現四季掛果,四季供遊人採摘。整個園區集葡萄品種展示、觀賞採摘、生態體驗、景區遊覽、科普教育、休閒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相信不久後的葡萄園裡,將會有一個收穫的最大場景,寫滿了豐收的甜蜜與忙碌的快樂,用愉快的活動,表達着一種無與言說的愜意。園區還專門開闢了騎遊線路,讓步行、騎遊與電瓶車分道而行,是人們健康養生最佳遊覽區。
隨着我們騎遊的縱進,眼前的景色更加迷人起來,除了紫色的花,但見一片艷麗的玫瑰紅再次將驚喜的目光點燃,這是一種什麼花啊?一叢叢連成一片,在秋風中淺拂出花與綠葉的波浪,也是蓊蓊鬱鬱的葉莖,也是玫瑰一樣的花朵,美妙、艷紅、浪漫。在這平坦而一望無際的世葡園裡,各種花卉不亞於人工專門種植管理的植物園,不亞於某個世界級別的花博會,怪不得宣傳冊裡這樣寫道:「葡萄架下慢生活,關外萄園享田野」,在一片柳樹、白楊樹與自然風光的交匯處,我們竟然發現了一片濕地,濕地裡,生長着成片的葦笛,蘆花在蒼茫的秋色裡舉起,紛揚如雪。
後來我才知道,那片濕地與野鴨湖濕地緊密相連,它們本來就是一個緊密的支系,水鳥在葦草之間飛翔,翅膀輕輕劃着水面,掠起一聲聲清脆的鳴叫。在這些飛鳥當中,最多的是一些還未南歸的候鳥,牠們在淺水的地方邁着修長的腿腳,行動出優雅的姿態。秋冬季,水草低淺,更是暴露了牠們的身體。就在翅膀扇動的時刻,宛如水上的芭蕾,那是飛鳥的舞姿。就連那一次臨水的映照,目光裡的驚鴻,都讓人感到別具一番情趣。
到北京旅遊,除了逛故宮,登長城,都不忘去野鴨湖濕地,它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北部,是華北地區重要的鳥類棲息地之一,保護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去野鴨湖濕地,卻意外地在與它相連的水域相遇,它讓我以為,這不是世葡園的一角,而是野鴨湖的翠袖,或是它美麗的裙帶。夏日的野鴨湖濕地,綠色是這裡的主調,而秋天的野鴨湖,沒有了水草的綠意,部分飛鳥南歸,仍在這裡依依遊樂的,應該是一些不怕嚴寒的鳥類。
從未見過如此生動的葦笛,葦穗略帶淡紫的白,金黃色的野菊花、淡紫色的鹼菀、白色的葦穗和棕色的香蒲果穗在風中搖曳,彷彿水上仙境。這裡廣泛分佈着各種水生、濕地等,那一片片殘荷,可以讓人想見,它們當初是怎樣的亭亭淨植,蘆葦是怎樣的翠綠欲滴。清風吹過,湖面蕩起層層漣漪,遊人在濕地棧道遊覽,幾隻白鷺悠閒地站在略顯蒼黃的蘆葦蕩邊,或翹首東張西望,或展翅騰空飛翔,宛若一幅丹青絕妙的水墨畫。
現代人稱濕地是城市的肺,而在詩人眼裡濕地是美麗如斯,古代一些美好的詩句就與濕地有關。《詩經》裡有過這樣的描寫:「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大加激賞,稱之為「最得風人之致」。而候鳥在濕地上的飛翔,在古人的心目中則更充滿了美的意象:「雁聲蘆葉老,鷺影蓼花寒」;「落霞與孤鶩齊飛」等,以候鳥的遷飛,來寄託韶華不再,逆旅鄉思,離恨別愁的情緒。
時候不早,可我們都興致未減,一邊往回走,一邊拍照,直到手機裡的電池為零。沿途,依然能夠看到一些遠道而來的攝影愛好者,或是攝影家,人影幢幢,有的早已支起一道攝影架,目光和精神集中在鏡頭之外,把鏡頭瞄向已經沉沒在夕陽裡的花海,他們讓我感動的,不是對世間萬物之美的發現,而是那份對於世間萬物之美的執着。把車子放在固定的位置,交到管理人員的手上,我們才慢慢離開。這時候,夕陽已經按時而來,看天色,長空已染上了黃昏。
從世葡園出來,驅車不遠又遇見一處水域,想必也是與野鴨湖有關。湖面寬闊,湖水平靜如鏡,我們在湖邊佇停許久,遊玩到傍晚,不知伏臥在哪裡的一群無名鳥,也在傍晚時分翩翩起飛。牠們在湖水上空飛翔的身影,那般生動而又空靈。夕陽落日,天地一片寂靜、火紅,惟有圓圓的落日與牠們同樣影像分明。在夕陽下看鳥群,與平時的感覺不一樣,牠們在湖面上空一圈一圈地飛翔的景象,充滿了野性之美。更加讓人感受到一種歲月的蒼茫的,是那些連綿於水中的蘆葦,牠們輕擁落日,亭立於世間的風塵裡,彷彿暗示着一種時光的隱忍,在如水的光陰裡,浮動着自己的年華花樣,一片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