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學語習文 】聊齋種梨 干寶賣瓜

2017-10-11
■志怪小說影響力不小,除了《種梨》成為範文,《畫皮》也被拍成電影。左圖為《聊齋》畫皮插畫,右圖為電影《畫皮》的海報。 資料圖片■志怪小說影響力不小,除了《種梨》成為範文,《畫皮》也被拍成電影。左圖為《聊齋》畫皮插畫,右圖為電影《畫皮》的海報。 資料圖片

中文教科書有一篇《種梨》,出於蒲松齡的《聊齋誌異》。故事講述一名道士向一賣梨小販乞梨,小販不予,道士便施行法術在街上表演種梨。在極短的時間內,道士培植了一棵梨樹,樹上生滿果實,他當街把梨樹上的梨分發給圍觀的群眾。分發完畢,道士斬樹而去。小販觀看表演完畢,回首盛梨的車,梨子全部不見了,原來道士分發的便是他的梨,而道士斬的樹幹原來是他車上的車靶。

蒲松齡在後段發表議論,批評不少家財豐厚的人,往往不肯施捨錙銖救濟有需要的人,卻常常為了滿足私慾或保存性命而傾家蕩產。

教科書後面另引一篇短文,出自東晉干寶的《搜神記》。故事講述徐光向一位賣瓜的小販乞瓜,小販不與,徐光便在市肆中表演種瓜。瓜也是在極短時間內生長、開花結果。徐光把瓜分賜圍觀群眾。後來賣瓜的小販發現他的瓜全部不見了。

志怪小說 二次創作

這篇《徐光種瓜》的故事,情節與《種梨》相近,只是《種梨》篇幅較長,情節的安排較仔細,在文末作者又大發議論,但兩文的關係可見一斑。《聊齋誌異》出於清代康熙年間,遲《搜神記》1,300多年,所以可以說《種梨》是《徐光種瓜》的「二次創作」。

《搜神記》是中國「志怪小說」的鼻祖。「志怪」便是記載怪力亂神的意思。魏晉時期尚未有現代「小說」的概念,作者干寶記載這些古怪事時,或者是作為真人真事記錄。蒲松齡也喜歡怪異的故事,常在酒肆上搜集這類故事,最終撰成了《聊齋誌異》一書。

在清代,中國「志怪小說」已發展了千多年了,所以《聊齋誌異》是一本較成熟的「志怪小說」,撰述編排也較《搜神記》完善。《聊齋誌異》是一本大受歡迎的小說,書中的《聶小倩》、《畫皮》、《考城隍》等早已家傳戶曉。

而現行中學中文教科書中,出自《搜神記》的還有《宋定伯捉鬼》、《董永賣身》等。其實《搜神記》是不少後代「二次創作」的源頭,例如元代著名雜劇《竇娥寃》,故事原型便是《搜神記》中的《東海孝婦》;魯迅的《故事新篇》也有不少故事來源於此。

歷代傳奇 今成範文

其實,自《搜神記》後,歷代出現的「志怪小說」也不少,例如唐代的「傳奇小說」、宋代的「話本小說」就有不少這類作品。到了明代,較著名的是崔佑的《剪燈新話》。在清代,除了《聊齋誌異》之外,尚有紀昀(字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也是一本很受歡迎、影響力較大的「志怪小說」,其中《曹某不怕鬼》等篇章也成為了教科書的範文。■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18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