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10月8日印發《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刺激近日A股和港股的醫藥股上揚。在國策推動新藥加快審批上市之下,創新實力傑出的製藥龍頭企業將明顯受惠。
上述是一份重要的綱領文件,將對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是次鼓勵醫藥創新及審評的改革,共涉及六大主題共36條內容,業界稱為「國36條」。今次國策針對當前藥品醫療器械創新面臨的突出問題,着眼長遠制度建設,將推動設立優先審評通道,實行「寬進嚴出」的申報備案制,傾斜創新藥、臨床急需及罕見病藥,支援中藥的傳承與創新,完善專利及數據保護制度等。
市場競爭加劇 整體利大於弊
內地新藥審批接受海外臨床試驗數據,這將有利跨國藥企更快向內地市場推出新藥,不免增加本土藥企的競爭壓力。尤其研發實力較弱,對中藥注射劑、輔助用藥依賴較大等藥企將面臨挑戰。不過研發實力雄厚、現有產品格局較好的藥企將會持續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行業整合加速,因此全面看則利大於弊。港股方面,在創新藥領域投入較大的中國生物製藥(1177)﹑復星醫藥(2196)以及石藥集團(1093)有望獲得份額擴張。
此外,近年中央收緊環保政策,原料藥行業面臨供給側改革,不少藥企面對環保整治壓力,需增加環保投放或減產及停產。由於原料藥市場的供需關係改善,帶動各種原料藥售價大幅上升。其中全球最大的解熱鎮痛類原料藥供應商山東新華製藥(0719),過去3年陸續搬遷到環保要求更高的新廠區,在需求穩定上升之下,公司的原料藥業務將繼續向好。公司主要業務之一的原料藥業務上半年收入10.5億元人民幣,按年增加14.5%,分部毛利率則大升7.2個百分點至31%。隨着競爭對手停產,產能利用率有望繼續提升。■太平金控.太平証券(香港)研究部主管 陳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