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翠袖乾坤】四時花物

2017-10-24

伍淑賢

無端端颳起八號風球,在家讀川端康成的散文,有篇叫《日本美之展現》,寫於一九六九年。川端一開始就說:「我詢問一個前來日本學習日本文學的意大利人:『你對日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他即時回答說:就是感到『綠意盎然』。他這麼一說,我覺得比起意大利和西方各國來,日本的確是綠意盎然......世界上再沒有像日本的綠色那樣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纖細微妙的了......不僅是花草樹木,山川海濱的景色,四季的氣象也是如此。在這種風土、這種大自然中,也孕育着日本人的精神和生活、藝術和宗教。」

看了這段,覺得咱們在香港簡直是白活了。四時變化、葉綠的千差萬別,於我們何干?我們最多是在八九月怨聲「熱死了」,或是在這陣子秋高氣爽時說「好舒服啊」,算是對大自然的回應。川端說的「孕育」,這 兒如有的話,也 夠 稀 薄的。

港人對四時的感應?最明顯是桌上餚,夏天吃瓜、冬天吃疏菜、和當造的水果;另外就是穿衣,但我轉季時,也只會問身邊的女友:今年歐洲流行什麼?而鮮會抬頭看看樹木花卉,才決定穿什麼的。於是再看《京都藝妓傳承300年之服務智慧》一書,作者岩瀨奈津代曾是京都王牌藝妓,她談到如何把季節元素引入服務。原來除了和服,藝妓頭上的花簪,也會以四時花朵和植物為範本設計造型,每月更換花簪款式:一月是松、竹、梅,二月是紅白色梅花,三月是油菜花、桃花,四月是櫻花,五月是菖浦、紫藤花,六月是繡球、楊柳和石竹,七月用扇子和祇園祭的代表物,八月是日本銀草,九月桔梗,十月菊花,十一月楓葉,十二月則用「顏見世」(一種歌舞伎每年例行活動)請帖作裝飾,周而復始。

有意思的是,她說就算對花沒有興趣的舞妓,都可透過頭上的花簪認識大自然,學得四季知識。看來藝妓的訓練,比我們的學校課程有心思。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