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我曾經上過一科關於「身體」的科目,從此科中令我得到最大啟發的,是認識到軍人、妓女、間諜等諸人的身體不屬於自己,而是因為不同的理由變成一樣工具。細心一想,演員的身體又何妨是屬於自己的?他們為了令到演出繼續,必須犧牲小我,視順利演出為最大目標,將一切的私人事情放在一旁,包括要放下自己個人情緒,甚至連健康也視作等閒。
數星期前,歐錦棠演出由陳桂芬和余振球導演的音樂劇《馬丁路德》最後兩場,即星期六的日場時,不小心跌在地上。他說當時台上很多人都聽到「啪」的一聲,但他沒有感覺,直至看到左手前臂向外彎,而自己不能動彈時,才知道左手已經嚴重受傷。他被送到急症室後,醫生要他留院,等待骨醫替他做接駁手術。可是,他為了大局着想,使當晚和翌日的演出可以如期進行,竟然堅持出院,即使他不肯定左手會否因此而留有後患。
最難得的是,他的妻子萬斯敏不但支持丈夫的做法,更加在眾人均不知所措,進退兩難之際時斬釘截鐵地告訴監製阿棠會繼續演出,使丈夫可以安心做他認為是對的事情,亦令眾人的心立時定下來。難怪阿棠深慶娶得知心賢妻,即使身痛卻心甜。
演員的身體和健康重要嗎?當然非常重要,可是,在The Show Must Go On的大前提下,一切個人的利益都必須讓位,以成就表演順利呈現舞台之上的目的。
一位資深演員曾經告訴我,當他正在演出一齣鬧劇時,卻在中場休息之際收到通知,父親過身了。一般人都會在這時候不顧一切地趕到醫院見父親最後一面。可是,他不但不能離開,亦不能大哭,更加要立即走到舞台在下半場繼續發揮搞笑技能,引觀眾大笑。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將哀痛之情硬生生地壓下去,這種忘情棄愛的本領我自問做不到。
一般市民結婚,都愛選擇星期六或日。讀者可能不會知道,香港劇界中人設喜宴,卻多選星期一。原因何在?因為星期六、日正是一個星期中最多演出的日子,若在那兩天設宴,一定有很多劇界朋友不能出席。反而星期一通常是沒有演出的,因此劇壇中人都可以到場參加婚宴。由於星期二要上班上課,新郎新娘在劇界以外的親友,尤其是小孩子,卻可能因此無法出席。到底要如何在兩批賓客中作出取捨?這可能牽涉到兩個家族的無數激烈的討論。
演員辦紅事固然有此考慮,辦白事又何嘗不是?辦紅事尚可以在一年前已經作出安排,起碼自己的婚宴不會與演出時間有衝突。可是,白事來臨時,往往叫一家人殺個措手不及。演員當然不可以不出席家人的喪禮,但亦不能不演出。所以,他們通常只能犧牲為先人選個好日子,在無選擇之下在星期一晚守夜,星期二早上出殯,然後在黃昏前到劇院掩着悲痛,繼續演戲。演員付出的種種犧牲,都只是為了令The Show Must Go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