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逾八旬的著名指揮家姚笛先生,近日終於圓了年輕時的夢--自十六歲開始研習書法的他,舉辦了人生中第一個書法個展。「大音形遠--姚笛書法展」周末在國內的書畫殿堂上海朵雲軒開幕,展出姚笛近年來創作的書法作品近百件。音樂家辦書法展實際上並非新鮮事,正如出席開幕式的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戴小京所言,中國傳統文化中並沒有專門的書法專業,文人音樂家擅長書法者不少。但姚笛的書法作品則更融入了他多年對於佛學研究的心得,頗具禪意,觀之能使人放鬆、安定、止息雜念。
父女接力樂壇知名
姚笛和女兒姚珏都出生於上海,又在香港出名。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姚笛的指揮藝術便譽滿海外。他在上海電影樂團工作時,先後為百餘部影片音樂配音,其中在膾炙人口的電影《巴山夜雨》、《喜盈門》、《城南舊事》的配樂擔任指揮,連獲第一屆、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音樂獎。八十年代他赴香港發展,多年奮鬥後又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並熱心公益事業。現在矗立於香港大嶼山的香港寶鼎、置放於澳門媽祖天后宮前地的澳門寶鼎,都由姚笛和他創辦的姚氏企業贈送。姚笛之女姚珏更是被港人視為驕傲的小提琴演奏家。多年來,父女二人一直致力於滬港文化交流工作,多次促成了兩地藝術界的交流和演出。
本次展覽開幕式也邀得不少滬上的政界、商界、文化界人士參加。原中宣部常務副部長龔心瀚、原上海市副市長劉振元、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會長戴小京先後致辭,姚珏也代表父親和家人致答謝詞,並表示還將為推動兩地文化交流多作貢獻。
跨界修習精研「定」「慧」
姚笛先生告訴記者,自小接受中國文化的浸潤,書法是他音樂工作之餘最大的愛好。年輕時常臨二王,退休後,時間富餘了,讓他有更多機會筆耕。其實音樂和書法有相通之處,如兩者都需要嚴謹,都需要創意,都需要凝神靜氣,也都兼具氣勢磅礡和精工細作之美。另外,因為學習了佛學,他不由自主也將佛教文化的心得,特別是其中的禪意文化融入筆尖。
戴小京表示,姚笛的書法作品分為三部分,佛學經文、名人名言和大幅字。其實禪文化是中國對於「定」、「慧」的領悟,並非佛學獨有。也有書法界行家評論說,姚笛的書法總體給人的審美感,是相當工整精細的,具體地說,是運筆相當細膩,結構相當嚴謹,行款相當整齊,風格相當溫潤,而之中又不乏對比和變化。欣賞姚笛的禪意書法,就如欣賞他指揮的那些音樂,婉轉輕盈,令人放鬆、舒緩、寧靜和陶醉。龔心瀚也表示,書法是無聲的音樂,音樂是無形的書法,音樂指揮藝術和書法藝術的互動融通,也不斷昇華了姚笛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
據了解,本次展覽也是姚笛書法世界巡展的第一站,接下來還計劃在北京、香港、台灣地區展出。■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