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灰雲、雨水不斷、下午6時天色已昏、早晨7時仍看見圓圓的月亮──這是芬蘭的10月天 。
筆者月初和一班小學校長和教學同工走訪芬蘭赫爾辛基及埃斯波,拜會了教育部、幼兒中心、中小學及培訓教師的大學,了解當地教育及兒童福利體制、學校校情、不同學習階級的銜接,以至投考教育學系及在職教師培訓的情況等。這個交流團,讓一眾同工有機會透過不同角度和持份者,面對面了解備受好評的芬蘭教育。
心理學家提出24項品格
芬蘭之旅學習點很多,今次就以「ACT」,與家長們分享值得參考的幾點:
A(Appreciation):芬蘭教育強調從孩子的強項出發,無論在家中或學校,都很着重欣賞孩子的強項,並加以鼓勵及讚賞,從而建立自信及自我形象。而即使孩子稍遜的地方,亦會以讚賞角度,鼓勵他們改變及改善,從而鞏固良好品格素質。
「現代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如果我們能在工作、休閑、家庭生活等處境下,發揮個人的品格強項,會更容易感到快樂和幸福、滿足感。
他提出的24項品格包括:屬「智慧類」的好奇心、獨創性、愛學習、社交智慧、判斷力和觀點見解;「勇氣類」的勇敢、毅力和誠實;「仁慈類」的仁慈、愛與被愛;「公義類」的群體精神、公正、領導能力;「修養類」的自制能力、謹慎、謙卑和寬恕;「靈性類」的美和欣賞、感恩、希望、信念、幽默和熱忱。每個人的強弱不一,透過觀察、溝通、了解孩子,你也能找出他們表現較強的品格,加以發揮,另一方面,也不要忘了幫助他們改善稍遜的品格,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適當運用這24項品格,做一個喜樂的孩子。
C(Collaboration):芬蘭着重互相協作、互相欣賞,為了培育孩子,家校合作處處可見。
例如:學校推行家庭會議,每學年兩次,每次教師會和家長及學生一起訂立短期目標。學生需要訂立的,不一定是學業目標,而可以是一些生活上需改善的地方。例如常晚睡的學生,將作息時間推前半小時,讓自己精神充沛上學。學校鼓勵、家長合作、學生實行,將學校和家庭的協作精神推展開去。
T(Trust):芬蘭教育的互信很強──教育當局信任學校、學校管理層及家長信任教師、教師及家長信任學生、學生尊重家人及學校。這種互信,讓教學及學習的氛圍很不一樣,教師們亦可專注處理學生的學習成效及全人發展。
回望此行,雖然芬蘭的天氣令人感到灰暗、陰沉,但以上這些教育特色、看着快樂的孩子在校園內奔跑,卻讓人快樂起來。要改變,非一朝一夕,但從心而行,定可邁向成功。■香港教育城高級發展經理 洪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