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剪紙大師拒墨守 點染套色展華彩

2017-11-18
■葉長友以套色技法創作的《彩陶記憶》色彩斑斕。香港文匯報記者劉俊海  攝■葉長友以套色技法創作的《彩陶記憶》色彩斑斕。香港文匯報記者劉俊海 攝

完工作品無分正反 兩面色彩各具特色

盛行於陝西、甘肅一帶的西北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一個重要分支別具風格。千百年來,憑着一把把銀色的小剪刀,從這裡走出的眾多剪紙藝術家,將精巧的心思通過一張張薄紙剪出來,古今萬象盡在其中。逢年過節,大西北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寓意吉祥的剪紙,黃土大地亦被裝扮得喜氣洋洋。尤其在陝北地區,剪紙甚至曾被視作選媳婦的標準之一,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聰明,以後生下的孩子自然也聰明。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俊海、李陽波、張仕珍 甘肅、陝西報道

年逾七旬的葉長友是甘肅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承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從10歲起,他就得到父親葉坤崗剪紙藝術的傳授,不僅學會了用剪刀創作各種藝術圖案,而且學會了用刀子刻圖的技巧。因為剪紙技藝高超,1996年,葉長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在葉長友的工作室,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一些裝在小相框裡的剪紙,有十二生肖、花鳥、人物等多種形式的剪紙,顏色鮮艷,十分逼真。葉長友說,這些剪紙是「葉長友點染套色剪紙品種」,這項技術是他利用下鄉的機會深入到甘肅農村,拜訪了幾百名著名的民間剪紙藝人,搜集了不同風格的民間剪紙作品後,結合自家的祖傳剪紙絕技,苦心鑽研創出的。葉長友介紹,點染套色剪紙作品,是用以蠶絲為主要原料的毛邊宣紙,用大紅、大綠、大黃、純藍、黑、紫、白(空白鏤空)七色,以品色點染。而「點染」就是用工筆畫的毛筆將顏色點上去,再將不同顏色的剪紙按照設計圖「套」在一起,從而形成完整的點染套色剪紙作品,其製作過程費時費力。與普通剪紙用一張紅色或黑色紙進行創作不同的是,這種剪紙作品需要進行事先詳細設計,而且要有新意,特別是要有色彩學的知識。成形後的作品看上去閃閃發光,摸上去有毛絨絨之感,無正反面之別,兩面色彩均勻各具特色。

「年輕化」艱難 創新續命脈

「傳統的剪紙藝術缺乏創作思路,手法簡單粗糙,顏色、造型單一,題材也僅僅限於花鳥魚蟲等簡單事物,如果不對傳統的剪紙藝術進行創新,那這項藝術將會裹足不前,遲早會被淘汰掉。」葉長友說。

剪紙65年來,他創作了眾多的優秀作品,《蘭州古八景》被收錄於甘肅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蘭州剪紙傳習所」。但葉長友對剪紙的傳承發展不無焦慮。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目前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已經越來越不被年輕人看重,剪紙的「年輕化」發展可謂舉步維艱,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剪紙藝術的傳播和創新。因此,創新是剪紙的生命,是整個剪紙環節中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後人們不斷發掘,不斷創造,剪紙藝術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

葉長友說,他一方面在題材造型上求突破,蘭州水車、敦煌壁畫、甘肅彩陶、馬踏飛燕等甘肅獨特的文化景觀都為他創造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經過他獨特技藝的二次創作,這些作品看上去閃閃發光,摸上去有毛絨絨之感,柔韌性極好,成形後兩面色彩均勻各具特色,這大大豐富了剪紙藝術的創作手法。

「花雨飛天」送港 呈現莊嚴敦煌

因為作品獨具特色,2013年,前來甘肅考察的香港文化代表團成員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請求葉長友為正在進行的香港觀音講堂的裝飾進行創作。葉長友爽快答應,並花費幾個月時間精心創作了一幅黑黃套色的「千手觀音」作品。

而這也牽起了甘肅與香港的兩地情緣。2014年,因為葉長友年事已高,在甘肅省文聯協助下,甘肅嘉峪關剪紙藝人傅強團隊再次完成了巨幅剪紙作品「花雨飛天」,在香港企業家陳曉敏女士的贊助下,該作品以30萬港幣的價值呈現在荃灣觀音講堂。「花雨飛天」簇擁着西方三聖、東方三聖佛座,莊嚴飄逸,意境深遠。這套敦煌佛教題材的剪紙作品,也受到香港佛教界的深深喜愛,在他們看來,這些剪紙把遙遠敦煌的飛天、花雨帶到香港,飛天撒花美麗又吉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