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陝西省安塞縣素有剪紙之鄉的美譽,獨特的地域環境和古老的民間藝術沃土浸潤着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63歲的李福愛便是其中之一。從大字不識的農民到走出國門的藝術大師,李福愛的人生也因剪紙而改變。
上個世紀50年代,李福愛出生在安塞縣的一個偏僻農村,和很多的農村女孩一樣,她一天也沒有踏進過學堂,不識字的她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看着村裡的女人成天剪紙繡花,李福愛打心眼裡喜歡,於是便跟着學起了剪紙。但剪紙這件事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每次下剪之前,都必須做到心中有數,這是個非常費神的創作過程。李福愛說,有時一張小小的剪紙卻需要花費幾個小時完成,儘管這樣,她剪紙基本不畫樣、不畫線,也不描紅,「主要靠的就是對生活的感悟」。
隨着剪紙技藝的成熟,不論是花鳥蟲魚,還是人像、樹木,李福愛都能輕鬆駕馭。後來,延安市政府為了給遊客提供了解陝北文化的平台,就把李福愛安排到楊家嶺革命舊址,讓她邊唱陝北民歌,邊剪紙。也是在這裡,多位國家領導人都欣賞過李福愛現場剪紙。
遠赴巴黎獻藝 巧手技驚觀眾
1999年,國務院新聞辦主辦法國巴黎文化周,李福愛作為中國剪紙的代表藝人一同出國。第一次在巴黎表演,李福愛就征服了法國的觀眾。「很多法國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以為我的剪刀裡有電腦。」李福愛說,有法國觀眾還現場出題讓她剪,當看到她手不動紙不走的時候,他們才知道中國剪紙全是手工的,也開始打心裡佩服。
最令李福愛自豪的是自己的作品曾作為禮品贈送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她告訴記者,2000年清明黃帝陵祭祖時,許多澳門同胞在回歸祖國後第一次前來祭祖,深深感受到了作為炎黃子孫的自豪。當時,她的作品《延安人民歡慶澳門回歸》被延安市政府作為禮物,贈送給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而今,李福愛在楊家嶺革命舊址的一口窯洞裡開了個小小的展廳,裡面佈滿了各種各樣的剪紙,其中關於毛澤東主席的肖像就有120多幅。而除了毛澤東主席各個時期的肖像剪紙,也有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的剪紙,方寸之間,真情顯露,蘊含着無限的歷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