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可見,國家正循發展戰略層面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事實上,香港在科研方面卓有成績。以紡織工業為例,世界第一台無水印染機便是由香港發明的,卻由泰國企業搶先成功研發,將此用於大量生產布料的技術;11月,香港大學宣佈研發出嶄新的防水及防油物料,能應用於衣物、廚具和軍事等方面,在技術上使不用清洗衣服成為可能,目前,港大已就這項研發申請專利,預計未來2至3年能應用在日常用品上。可見,香港在基礎研究上並不落後,亦不缺科研項目或人才,缺乏的是將創新科研技術與企業生產相結合機遇。
參與大灣區建設 促科技成果轉化
今年7月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中提出,「統籌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完善創新合作體制機制,優化跨區域合作創新發展模式,構建國際化、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不斷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我認為,這正是香港紡織業與創新科研結合的大好機遇。
將創新科研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實質就是要將其應用到生產過程中,並取得最好的商業和經濟效益,將科研、製造和經貿三方面連結起來。被公認為「創業之國」的以色列,人口、資源稀少但一直致力於對高科技產業的投入,《2016-2017 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在創新方面排行第二位。我今年到訪更有感該國濃厚的創意創新氛圍,從民間、校園以至政府最高層,無人不談創新,人人致力推動創新!
有內地的製造能力、電子商務和廣大市場等堅強的後盾,正是香港獨一無二的優勢。故此,我們該去思考,如何找準定位、取長補短, 為行業、年輕人、創業者營造創新的氛圍。我亦促請特區政區和大灣區各區政府盡快制訂機制,按各自優勢分工,兩地相關的扶持政策和資助不再受地域的限制雙向互通,令從研發、商品化到在市場推廣,能做到真正跨地域的無縫連接,實實在在地融合在一起。
本人期望,香港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推動創新科研與企業發展相結合,參與並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格局中。■香港紡織商會永遠榮譽會長 陳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