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紡織商會成立20周年,由上世紀香港紡織業的發展蓬勃,過渡至二十一世紀後配額時代,經濟結構轉變對行業造成衝擊。本報專訪五位永遠榮譽會長及現任會長,探討未來紡織業走向。究竟業界「走出去」,到發展中國家開拓商機,是否可行?
到東南亞設廠
過去多年,香港紡織及成衣業被視為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支柱,是本港出口產值最高及僱用勞動力最多的製造業。後來隨着內地改革開放,廠商相繼遷入內地,本港紡織及成衣業仍不斷面對新挑戰與困境:例如在內地欠缺熟練工人、歐盟和美國實施反傾銷措施及中國新推出的勞工法等。
曾任第五、第六屆香港紡織商會會長的陳亨利認為,雖然內地現在還是生產最多成衣,「但國家都鼓勵大家走出去,大家開始去東南亞。香港人這幾十年在東南亞也很多廠,我們更能夠配合走出去。」陳亨利說。
嚴震銘曾任第九屆會長,於2013年曾組團到東南亞視察,「當時內地紡織業成本增加,發展比較困難,我們組織會員到越南、柬埔寨參觀,在這兩個國家會見了當地的商務部長。後來,我們同團有些行家真的在當地設廠,令我感到真的為業界做了一點功夫。」
非洲:香港製衣業的未來?
香港紡織商會亦曾兩次組團到非洲視察,陳亨利認為,「我覺得20年後的製衣,可能東南亞也太貴,可能要去非洲,我們和內地紡織製衣的工廠,大家更加要配合一起,將產業鏈更加好地使用。未來世界更加競爭激烈,更需要共同處理問題。」
曾任第七屆會長的顏金煒,也展望將來香港紡織商會可以帶領業界走出去,到發展中的國家開拓商機,「兩年前,我們已經到非洲埃塞俄比亞考察過,現在已經簽了地約,那邊成本低很多,將來也沒有什麼地方成本會比非洲更低。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很廉潔的國家,值得業界去考察一下。」
潘陳愛菁曾任第八屆會長,2012年在任期間,亦曾組團訪問緬甸,「我當時覺得大陸製衣很難做,成本又高,我們作為紡織商會,有責任給會員看一看其他地方的環境。」潘陳愛菁回憶當時,緬甸商務部接待了考察團,當地製衣業亦有很多重要代表參與接見,「當時緬甸有大約五千多萬人口,多數信奉佛教,我們考察的感覺非常好,覺得當地人的工作會比較有紀律。」
香港製衣=遊牧民族
香港作為一個彈丸之地,製衣業彷彿總在追求一個安身立命之處。現任會長蕭盧慕貞說,「製衣業商界朋友開玩笑地說,在香港做製衣,真是一個遊牧民族,哪裏有配額,我們就去哪裏;哪裏有勞工,我們就會跟着去。所以緬甸,越南、柬埔寨都是投資熱點,但最近已經發展到非洲。紡織產業的轉移,非洲將會是最後一站。」
蕭盧慕貞有非常豐富的考察經驗,更曾在2016年到非洲考察三個國家十多天,「去現在的非洲略嫌太早,因為基建實在太落後,文化程度也非常待發展。當地人很純樸,但要教他們懂規則和道理都要花很多時間。所以,非洲現在只是供大家參考,但可能我們的未來就是在這個地方」。她最欣賞的國家是埃塞俄比亞,「當地的行業發展最先進,而且天氣很好,我們開製衣廠基本上完全不用考慮有冷氣,平均一年溫度只是十多度,日間二十多度,晚上是十多度,很舒服。」
香港紡織商會一直致力擴展香港紡織業的版圖及網路,嚴震銘說,「商會到現今已經和海外紡織機構有六份跨境合作備忘錄,配合香港業界的轉型。2014和2015年,我們分別和美國AAFA、歐洲IAF都簽了合作備忘錄。」其後,亦和越南、埃塞俄比亞及塞內加爾等當地機構簽訂合作備忘錄。當不少傳統大型的紡織企業紛紛轉行從事金融、地產等領域,堅守「紡二代」確為不易,靠的是一份對行業的信念和創新的眼光,期望紡織商會能帶領會員,為業界開拓出一條新的道路。■香港紡織商會 姬 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