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紡織商會 > 正文

高鐵發展 把握機遇

2017-12-11

香港邁向大灣區紡織製衣採購中心

香港紡織商會永遠榮譽會長陳亨利於去年8月及今年2月中,分別向時任行政長官、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及當時仍為行政長官候選人的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提交《推動香港紡織及製衣業發展的建議》文件。陳亨利認為,香港的紡織及製衣業,配合大灣區發展,可把握機遇,發展成大灣區紡織製衣採購中心。

大灣區受益產業鏈眾多

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二區九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擁有約1億人口,GDP規模約13000億美元,年航空客運流量1.1億人次。大灣區集中了大珠三角地區主要的機場群和港口群,空運及海運的貨物處理量在全球排名第一。

大灣區作為「灣區經濟」的重要「試驗田」,近年來受到政策重點扶持發展規劃提速,其區域戰略地位凸顯。國家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完成世界級城市群的框架,到 2030 年位居全球灣區榜首,成為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重要創新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等。

大灣區將為香港中小企帶來巨大機遇,香港特區政府今年10月初將向國家發改委,提交大灣區發展規劃建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過往積極參與珠三角地區發展,香港經濟亦從中受惠,大灣區計劃有助為香港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大灣區對香港紡織業發展意義不言而喻

根據香港貿發局資料,截至2017年3月,香港紡織業(包括紡紗、梭織、針織及紡織品的染整)共有446家製造商,僱用2569名員工,佔本地製造業勞動人口2.7%。紡織業是香港主要的出口創匯行業之一,佔2016年總出口1.7%。

近年,中國內地勞工成本上升及實施更嚴格的環保法例,越來越多香港紡織品製造商把較低端及量產產品的生產活動轉移至東南亞國家。一些香港紡織公司與內地企業建立策略合作關係,例如與內地棉供應商合作生產棉紡織品。香港紡織品生產商的優勢,在於能夠承接本地服裝生產商的急單。與此同時,香港出口的紡織品,很大部分是供應給港商的離岸服裝生產基地,尤其是內地。

香港紡織業在大灣區的位置

大灣區建設被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及「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的國家戰略,可為香港紡織業發展帶來不可錯失的新機遇。

相對內地其他城市群,珠三角灣區的獨有優勢是在「一小時經濟圈」內擁有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集合大量專業服務和國際人才,同時香港的經濟和司法體系有別於內地,是跨國企業進入亞洲及中國市場的理想平台。隨着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的開建通車,環珠江口的交通連繫和通關貿易往來將進一步加強。大灣區規劃目標之一,是要進一步推動灣區深度合作,提供一個有利於現有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和培養新的產業集群茁壯成長的生態環境,吸引更多海內外投資者和商貿活動在大灣區內集聚。香港在這方面的經驗和能力不容忽視。

香港未來可發展功能:環球供應鏈管理及物流中心

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半製成品佔世界比重由2010年的9.6%上升至2014年的12%,當中很大部分是輸往東南亞和南亞,反映這些地區國家與中國越趨緊密的供應鏈關係。珠三角目前是各類消費品和中間產品的世界工廠。

隨着中國企業及其他跨國企業擴大在東南亞及南亞的加工生產活動,他們必須進口在其他國家生產,包括他們在珠三角的廠房及上游供應商製造的各種零配件、組件和工業物料。由於東南亞及南亞新興產地的工業基礎仍處於發展初期,本地及外資企業在這些國家擴大生產的過程中,若要引入更先進的工序,便須尋求國外的專家和服務支援,包括廣泛的工程、工具製造及環境服務等。

香港是亞洲的國際商業物流中心,本地服務供應商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商業網絡遍及多個國家地區,在連接中國與其他地區的供應鏈管理上可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上述的生產、物流及環保服務等。

憑藉香港、深圳和廣州的機場和港口的服務網絡和效率優勢,加上粵港兩地海關和港口的緊密合作,大灣區在未來連接環球主要區域供應鏈和服務中國連接亞洲的區域供應鏈發展中,將可維持物流樞紐的地位和競爭力。

總 結

陳亨利認為,香港特區政府必須要放寬相關措施,允許粵港兩地相關機構/企業連結一起,方可促成科研成果商品化的目的。陳亨利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與內地政府(特別是廣東省)合作,制訂措施,鼓勵內地與香港企業攜手到海外國家興辦海外工業園,讓港資企業也能享受相關的補助及支援,順利「走出」發展。

中、長期而言,陳亨利更盼望香港特區政府可成立「紡織及製衣發展局」,由特區政府一次過撥出一筆大額款項,成立基金,作為「發展局」的經費。■香港紡織商會 基 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