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香港紡織商會成立,轉眼已20周年。本報訪問了五位永遠榮譽會長及現任會長,在20周年會慶前夕,探討本會成立原因、20年來難忘事情,及紡織業界今後走向。
業界菁英共聚 成立商會
其中,曾任第三、第四屆會長的黃守正回憶,成立香港紡織商會的原因,和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有關,「70、80年代,紡織業佔香港出口百分之五十,是重要的行業。1997年時,我們知道2005年起全球配額將被取消,行業將面對新的困難,於是成立商會,與內地機構提出意見及解決困難。」
嚴震銘曾任第九屆會長,他認為,當年加入商會會員參與的業務很多元化,「做色紗的有華孚、百隆,都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企業。有紡紗、做布、製衣;也有做帽、做鞋、做袋,所以我們在行業的代表性都非常高。」現任會長蕭盧慕貞也表示,「像夏松芳、楊勳和李逢樂,都是做布、製衣顯赫一時的人物。」嚴震銘認為,很難得有行內這麼多的前輩推動會務,令紡織商會有今天的成就,「多得前輩支持和鼓勵」。
《紡織報》出版 匯報業界資訊
20年歷史中,最令黃守正引以自豪的,是《香港紡織報》的出版,「2005年全球配額取消,出口受歐美限制,令港商面臨很大困難,這些困難要與內地機構互補,港商不懂處理外發加工的過程,及海關手續、出口轉口的問題,並且可刊登於紡織報提示業界。我們在紡織報上提出意見,希望特區政府、內地政府及商務部重視我們的苦境,是匯報業界資訊的重要工具。」
配額制度取消,的確為香港紡織業界帶來很大的衝擊,曾任第五、第六屆會長的陳亨利亦非常同意,「2004、2005年時,我們與美國政府、美國商會、內地及香港特區政府一同商討配額問題,將執行配額限制的時間拖延,亦為業界爭取更多配額。展望將來,製衣業面臨很大改變,無論銷售渠道、市場位置、生產基地,業界正在急速地改變,但我始終相信,人類仍着衣服,代表這行業仍有發展機會。」
呼籲業界「走出去」
曾任第七屆會長的顏金煒最記得,是在2011年代表香港紡織商會就內地與香港經貿合作項目簽約,「當時李克強總理和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是簽署儀式的見證人,令我畢生難忘。」他展望將來香港紡織商會可以帶領業界走出去,到發展中國家開拓商機。
嚴震銘認為,紡織商會令業界多了機會溝通,「大家在行業裡面,雖然都有生意,但是正式碰面的機會不是很多,上下游的合作夥伴,在商會的平台多了機會溝通,是非常好的事情。」嚴亦希望業界可以到外地開拓商機。
潘陳愛菁是創會成員,亦曾任第八屆會長,她自言是因為創會會長楊釗邀請業界人士,才決定加入。她希望表揚《香港紡織報》的前任總編輯范先生,「我80年代已經認識他,很開心有范先生和他太太做主編,對紡織商會幫了很大的忙。」蕭盧慕貞認為,范先生做事一絲不苟,在業界的歷史中,他是一本「活字典」。
創新元素 有助業界走出新前路
對於紡織商會成立20年,蕭盧慕貞表示,希望紡織業人士能思考自己能做什麼突破,令這個行業仍然能夠發揚光大。「在政府推動下,很多機構在做科研、新的技術開發,以提升業界的出路。因此我們做一些特別的產品,令消費者有一些特別的選擇,這也是我們未來的方向。」
嚴震銘亦同意香港紡織業的地位角色其實不斷改變,隨着國內成本增加,生產地點轉移改變,對香港本身業務架構轉變非常大。「香港由一個生產中心變為採購中心,甚至現在變成產品開發、有科研成分的中心。這有賴於當年政府撥款成立香港紡織研發中心,加上我們幾位會長都有不同的交流,藉此帶動了業界新的元素,將產品提升。」潘陳愛菁希望,將來學界、業界可以交流更多,「研發中心對我們非常重要,目前世界競爭激烈,如果布料方面可以做到一些人沒有而我們有的東西,對製衣業界有一定的幫助。」
最後,陳亨利祝福業界今後生意更好,紡織商會發展一日千里。顏金煒表示,祝香港紡織商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其他幾位會長亦祝商會在未來,將業界團結在一起,將香港紡織製衣業帶進另一個高峰。蕭盧慕貞會長則祝紡織商會「會務蒸蒸日上,將紡織業推到更高一層」。潘陳愛菁祝香港紡織商會,為業界帶來更多資訊。■香港紡織商會 余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