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曾聽到長輩稱那些到了適婚年齡但仍未婚的女性為「老姑婆」,如幾位沒結婚的女性合夥住在一起,那房子就被叫為「姑婆屋」。可是最近十多年,「老姑婆」一詞在香港的使用率已大大減少,取而代之,「剩女」一詞出現了。不管是「老姑婆」還是「剩女」,一般都帶有貶義。
國家教育部在2007年8月公佈的171個漢語新詞中,「剩女」是其中之一。內地的朋友更會根據「剩女」的年齡為她們分等級,衍生出一系列的新詞組,如「剩鬥士」(25歲至28歲,屬初級剩女)、「必剩客」(28歲至32歲,屬中級剩女)、「剩者為王」(32歲至35歲,屬高級剩女)、「齊天大剩」(35歲或以上,屬特級剩女)。
剩女改盛女 單身亦開心
由於大部分女生也不喜歡「剩女」一詞,因此,漸漸有的作者或電視劇集,取其諧音,把「剩女」改為「盛女」。雖是同音詞,但「盛」有豐盛的意思,比「剩」給人更正面的感覺,單身的女生,還是可以過豐盛、開心的人生。
有「剩女」,自然就會有「剩男」一詞出現。相較起來,「剩男」的使用率較低,因為形容這一類男性的詞語較多,除「黃金單身漢」、「單身貴族」、「鑽石黃老五」外,近年在香港流行的還有「光棍」。
在香港人的語言生活中,「光棍」一詞有兩個意思,分別是單身男子和無賴。在香港,以往一般用作無賴的意思。如在香港的歇後語裡出現的「光棍」,一般解釋為無賴的有:「財到光棍手」(一去無回頭);「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便將11月11日定為「光棍節」,內地的單身男士希望能早日「脫光」(脫離光棍的行列),於是民間會在當天舉辦大型的相親活動。
從2009年開始,內地的購物網站更將11月11日宣傳為「狂歡購物節」。於是,「光棍節」便成為了一個網上瘋狂購物的日子。據報在2017年的光棍節,全網單日的總銷售額達2,539億元。「光棍」作為單身男子的用法,漸漸便為香港人所熟悉,「光棍」一詞在香港便活躍起來。
在新的一年,祝願各位「盛女」和「光棍」能早日「脫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秦嘉麗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簡介: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創辦於1979年,宗旨是通過研究、出版、教學、交流、合作等方式促進中國語文工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