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香港報紙會把受性侵犯女性的相片和名字都刊登出來,對受害者造成很大創傷,也影響其他人對她的態度。」加入中大前,張妙清在醫院的工作令她接觸到很多曾受到性侵犯的女病人,「她們因為有這樣的創傷而患上精神病,很難走出陰影。」問題的嚴重,讓張妙清不再滿足於幫助個別病人,而是開始推動社會關注相關議題,積極發展相關知識。
「行動派」的張妙清早於上世紀70年代,率先在香港推動了「war on rape」運動,而中文名則特意選用「保護婦女運動」,「那時『強姦』這兩個字眼,對華人來說很敏感,所以我們用了一個正面的名字。」當時運動收到積極效果,成功推動當局修訂法例,此後報紙不可以揭露強姦受害者的個人身份。
張妙清一心希望改變社會現象,「一定要有理論和實證數據的研究基礎,才能有根據、有說服力。」
直到上世紀80年代,社會對性別議題認識很少,甚至在政府亦沒有一個部門特別關注和婦女有關的議題,張妙清無法在任何地方取得研究所需的相關數據,於是決心自己動手。時任中大香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她提議成立「性別研究計劃」,拉攏10位有興趣同事加入,為香港首個性別研究單位,該計劃後於2000年正式易名為「性別研究中心」。
她續說:「那時大部分同事沒有經驗,但有一股熱情,主要以女同事為主。我們從很簡單的開始,在自己專業範疇研究男女比例,或者以女性為主題做一些資料庫。經過30年的發展,現在就不再需要做這些資料庫,因為研究多了很多,很多範疇都有比較充分的本地數據供我們參考。」
倡男女學者參與性別研究
張妙清一改西方婦女主義較為對抗性的模式,「除知識為本外,我們採取中國人社會合適的方式,從每個家庭、男性身邊都有重要的女性為角度,比如太太、女朋友、女兒,藉此推動整個社會關注這個問題。」
她鼓勵男女學者能參與性別研究,因為性別不只是女性,不過,她坦言:「雖然參加這類研究的男性多過之前,但始終還是女性多些。」■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