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新時代 新征程】青年重返農田 鄉村煥發生機

2018-02-21

敢闖敢拚注入新理念 拓展生態種植產業鏈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在家裡種田。」這是不少中國農村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常用的一句話。隨着中國農村和農業的發展,「回家種田」不再是無奈之舉,而是許多年輕人的主動選擇。這些重新回到田間地頭的「新農人」,有見識、有想法,敢闖敢拚,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力量。

張俊傑:收穫了內心喜悅感

今年36歲的張俊傑是江西省豐城市小港鎮人。大學畢業後,他輾轉多個沿海省份打工。

有了原始積累之後,他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家鄉那片土地。

張俊傑的父親是鎮裡的老農技師,爺爺、外公、舅舅都是傳統的農民。在他們眼中,種田是和「泥土」打交道,春耕是「二牛抬槓」,插秧是「肩挑手插」,收穫時鐮刀割石?碾......總之,風吹日曬,又髒又累。

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

然而,張俊傑的種田方式與祖輩們已經有了天壤之別。他的大部分農田都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加上科技化的土壤肥力專業測土配方管理,以及專業化的病蟲害綠色防控等,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糧食產量、品質,流轉了1,700多畝地的他,去年純收入近40萬元(人民幣,下同)。

張俊傑正着手調整經營結構和經營方式,除了傳統的水稻種植外,他還想種一些綠色蔬菜、養一些生態家禽,進一步提高收入。

從霓虹閃爍的城市回到雞鳴犬吠的農村,許多年輕的農人也收穫了內心深處的喜悅感和獲得感。

姚慧峰:讓農民成受尊重職業

「當雙腳站在土地上的時候,我感到十分踏實。」「80後」青年姚慧峰自稱為「姚社長」,他和他的「稻香南垣生態水稻合作社」在內地生態水稻種植圈裡已經小有名氣。

7年前,姚慧峰放棄了北京一家醫藥企業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江西省宜豐縣開始種植有機水稻,從最早用雛鴨吃蟲子到以菜籽餅為肥料,再到嘗試種單季稻,讓農田得到休整......他逐漸掌握了生態水稻種植技術,並將所有農藥、除草劑等化學品拒之於農場外,通過稻鴨共作的方式種出來的生態水稻每斤最高賣到15元。

同時,他還不斷延長生態稻米的產業鏈,生產米粉、米糕,和別人合作開發黑糯米酒和原漿白酒,合作社的產值已經超過200萬元。

成立書社開展農耕體驗

「我們在村裡建起了圖書館,成立了慎修書社,還開展了農耕體驗活動,過去安靜的村莊又重新煥發出活力。」姚慧峰說,有許多來自北京、香港等城市的客戶也慕名前來參觀他的生態稻田,體驗傳統的稻作文化。

從埋頭種下20多畝生態水稻,到現在全村90%的水田實現了生態種植。姚慧峰一直沒有忘記他當年的願望--讓農民成為一個受尊重、有尊嚴的職業。

雷應國:農村天地展現強大吸引力

提到內心的獲得感,同樣是「80後」的種糧大戶雷應國對此感受更深。去年10月,他當選中共十九大代表,這成為他人生中最難以忘懷的時刻,「作為十九大代表,這是一份閃閃發光的榮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從原來的單打獨鬥到如今合作社有社員108戶、水稻種植面積18,200多畝,雷應國也成了一個懂技術、能經營、善帶動的新型職業農民。他說,如今農村產業的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投入到農村產業,他自己的合作社當中就有數十位「80後」的成員。

讓年輕遊子找回鄉愁

過去5年來,中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迅速提升,門前小橋流水、院後綠樹成蔭的美麗田園風光隨處可見,不僅吸引了城市遊客駐足觀光,也讓遠離故土的年輕人重新找回了遺失的鄉愁。

與此同時,許多農村也正在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培育新型經營和服務主體相結合,為年輕「農人」重返農村施展才華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農村的天地正對年輕人展現出強大的吸引力。

江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認為,有知識有情懷的年輕人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正讓農村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年輕人重返農田,不單單意味着勞動力的回歸,更重要的是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新的理念,拓展了農村產業的多種業態,也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