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百花亭贈劍》為唐滌生原著加上時代「註腳」

2018-02-24
《百花亭贈劍》  時間:3月2日至4日  晚上8時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百花亭贈劍》 時間:3月2日至4日 晚上8時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粵劇名家唐滌生的《百花亭贈劍》,講的是臥底愛上敵營公主的故事,經紅伶何非凡、吳君麗、梁醒波及靚次伯演繹後傳唱多年,至今仍是戲迷的心頭之好。香港著名劇場導演毛俊輝熟稔西方劇場,私底下又對戲曲十分鍾情,無論是《情話紫釵》、《李後主》,還是改編自戲劇《德齡與慈禧》的京劇《曙色紫禁城》,都在用現代劇場的方式表達他的戲曲美學。下月初,毛俊輝將應香港藝術節之邀,帶領年輕一代的粵劇菁英與幕後星級班底,為觀眾帶來面貌一新的《百花亭贈劍》。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香港藝術節提供

唐滌生於1958年寫就的《百花亭贈劍》,故事講述江六雲奉朝廷之命潛入安西王府刺探反情,卻誤入百花亭,更與百花公主一見鍾情,贈劍訂姻緣;後身份敗露,與公主對峙為敵,忠愛難以兩全;幾經波折後,終於大團圓結局。

多年來,足本的《百花亭贈劍》上演得並不算多,但其中<贈劍>一場卻膾炙人口。毛俊輝一直記得,當年聽到何非凡那懶懶的「狗仔腔」,驚覺戲曲也可以如此「sexy」!這次帶領一班年輕創作人新編《百花亭贈劍》,他希望帶着劇場導演的視角切入這一經典文本,作出具有當代意義的全新詮釋。

首先要做的,就是「找戲」,將掩蓋在臉譜化的設定和過於繁複的表演程式下的故事主題與人物血肉挖掘出來,細細地鋪陳給觀眾。「粵劇雖然一般都有主題,但有時主題只是放在那,不處理的。」毛俊輝笑道,「但是現代觀眾看戲,不是熱熱鬧鬧地聽你唱兩句說兩句就行了。我們希望更多的觀眾去認識戲曲,就要以他們的審美眼光來看。現代劇場要做的,是怎麼敘述故事,怎麼去發展主題,以及怎麼同演員去磨合--除了戲曲表演上的掌握,他們對戲和人物也要有深入的理解。」豐滿每一個人物,毛俊輝笑說哪怕是原作中戲份不多的配角,也有了自己完整的故事背景。至於將百花公主與江六雲的愛情放到今天的舞台上,毛俊輝想要強調的是年輕人的追求--「百花亭」象徵着美好世界,「有愛有自由有對美好的嚮往」,身不由己的年輕人為國族、時代所裹挾,懷揣着美好心願的他們會作出什麼樣的選擇?

戲曲可以和當代息息相關

青春版的《百花亭贈劍》,選擇了年輕一代粵劇菁英來擔綱主角,而操刀劇本的江駿傑也是一枚「小鮮肉」。他九歲學藝於朗暉粵劇團,之後曾習武生。又曾師承高潤權、司徒紹、曾湘、張汝珠等,分別學習木琴、鑼鼓及揚琴,並隨駱慶兒學習作曲編曲技巧。

做過演員,學過音樂,現在從事粵劇編劇的他自言在寫作中找到了自己與世界的聯繫。「寫東西讓我可以問問自己,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關懷些什麼?寫出自己想寫的東西。」2012年,拿到香港藝術發展局所頒發的藝術新秀獎(戲曲)的他,有機會到上海參加首屆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戲劇學院全國青年音樂家研修班」,同學仔中不乏國家一級作曲家與指揮家。這次經歷,讓他直呼過癮,不僅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劇種,看到了內地與香港戲曲生態的不同,也感受到在當代從事戲曲編劇與作曲的意義。

「看到戲曲的文本創作可以和現代的社會狀態那麼貼近,那麼息息相關。你看到一個今天的人可以那麼巧妙地放到一個古人身上。這在做的,其實就是一個時代意識的回歸。當年湯顯祖寫《牡丹亭》,其實也是當時的時裝戲,相當於今天的drama。那為什麼我們現在會覺得粵劇很有距離,很不貼地?其實當年的湯顯祖、孔尚任,也是寫給大眾看,是當時的主流娛樂呀。香港與內地不同,香港沒有經過戲改,好的方面是很多東西可以留存下來,但是又好像只得『傳統』兩字。於是現在很多人開始找一個方向,希望粵劇可以跳出框框--其實想來,這個框框也是前人定下來的。戲曲走到今天我們這一代,也應該要有新的價值觀、新的框框。正好《百花亭贈劍》就是做的這個事情。」

雕琢故事 豐滿人物

江駿傑說,改編《百花亭贈劍》,他與前輩毛俊輝的想法一拍即合。唐滌生的原劇本中,後面幾幕以及「忽然大團圓」的結局都給人以草率之感,這也正給了他們空間去創作。「我們主要做的,就是在原本的劇本中去提升主題。」江駿傑說,「粵劇的劇本比較平面,載體(表演形式)已經那麼厲害,怎麼可以再確實些地找到那個人物呢?我們要斬掉枝節,突出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再要從很人性的角度去看,為每個人物尋找背景和合理性。」備受觀眾喜愛的<贈劍>一場盡量不動,後面顯得故事不完整的地方則大膽地發展,將故事與人物雕刻清晰,特別是結局,在嘗試了多個版本後終於選到了一個滿意的改編。

江駿傑形容改編如同是在唐滌生的劇本中「落一個註腳」。「這個註腳就是當代的香港這個社會中的我們怎麼去看這個戲。其實與唐滌生不違背,他寫了一個劇本出來,而我們這代人怎麼看這個作品呢?這是對他的一個回應。作品是有它的生命的,這個生命來到今天要怎麼延續下去呢?我們不能只去想以前的那個社會質感,回頭路沒有意思。所以去到尾聲,我們加上一個很特別的結局,也是用了<贈劍>中很有名的唱段去做一個呼應,這也是對唐滌生先生的致敬。一個劇本有一代代的註腳,我們就是去落這個註腳。」對於江駿傑來說,劇中所加入的時代註腳,也是他對這個時代的關懷與回應。「這個戲就是講那種無奈。」他說。百花公主與江六雲的愛情,是錯誤時間錯誤地點錯誤人物的陰差陽錯。這個措置的愛情,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是輸。「還有『劍』,他們的愛情很美,始於贈劍;但同時劍也是權力的象徵。當這麼一個不可能成立的愛情牽上的時候,同時也有一個權力包裹着他們。這看似不可能的愛情最終經歷了那麼多,當權力在前,他們是進還是退?」

除了劇情上的改編與人物的細緻化豐滿化,《百花亭贈劍》在舞台、服裝、造型、音樂上也做了不少新鮮嘗試。就說服裝,去除過於複雜的功能性裝飾,色調與樣式都更貼近人物的內心與情境的表達;男女主角的妝容也顯得清新自然,很有一點偶像劇的影子。破舊立新,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希望《百花亭贈劍》為粵劇摸索出一條可行之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