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中環是香港的心臟地帶和商業中心,更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象徵。這裡的商業氣息很濃,不但是職場競爭、資本追逐的獵場,也是摩天大樓競高的地方。
對一般OL來說,能到中環上班是一種身份象徵,雖然近年有人批判「中環價值」,但它的象徵性地位仍不可取代。
就我個人來說,對中環,還有另一種情懷。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和家人移居香港,父親帶着我從佐敦碼頭乘渡輪到中環辦證件,在微風輕拂的渡輪上,抬頭見到的是昂然而立的康樂大廈(即今日怡和大廈),其設計獨特的圓窗在陽光的照射下,好像藏着一些秘密,予人想像。
記得當時父親認真地說:「記住,那就是中環!」對一個有點膽怯又帶點好奇的少女來說,那座高樓像一道堅實而挺拔的偉岸,可以依靠,當然也很摩登。
後來,我家一度搬到今日信德中心對面的高樓居住,我常坐着「叮叮」(電車)到灣仔上班,節假日就到域多利皇后街的三聯書店「打書釘」。之後,我曾經三度在中環工作過,其中一次是一家集團旗下的出版社,那是一段非常難忘的「雜誌生涯」。
我們一個小小的創作團隊在這個有規有矩的地方過着一段格格不入的日子,因為雜誌人投入工作時,往往忘了時間和空間。好多次,工作至清晨,或者假日加班,累了,就步出大廈透透氣,在鱗次櫛比的高樓之間,微風透過縫隙飄進來,沁人心脾,是何等奢侈般享受,那是難得清靜的中環。所以,在我的印象中,摩登而繁榮的中環還有另一種味道:古色古香和淡雅有序。
但今日,這個心臟地帶難得一見的清靜日子卻聚集了另一批人─菲律賓傭工,她們本來只是借這個免費之地聯誼,以解思鄉之愁,卻在人們不知不覺間,擴大到「佔領中環」之程度,規模之大和活動之多令久違了的我有點咋舌。
這群異鄉人已不僅僅是三五成群話家常,更已構成一個「天地」,這裡好像是她們的家園,有依偎而睡的,有分享佳餚的,有唱歌跳舞的,還有把馬路當天橋使用的,「模特兒」在充滿節奏感的音樂帶動下,裝腔作勢地扭擺身軀,乍看還以為是戶外時裝秀。
當然,她們都很暢快,彷彿一周來在僱主那裡受到的晦氣都在輕歌曼舞中蕩去......記得多年前,從遮打花園通往碼頭的隧道,無論是地面、牆壁,還是光線,都光潔亮麗,連地上的乞丐似乎也乖巧順眼。
但在今日,這道遊客眼中的人文風景卻嘈雜凌亂乃至陳腐污穢,我的心情卻矛盾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