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公開考試季節,新聞亦報道了文憑試不同科目應考情況。提到考試與評估,教育城近日也舉辦了多個與電子評估工具及資源相關的教師工作坊,相信可幫助教師們掌握將評估應用在學與教之中。不過對於家長而言,受其自身經歷所限,可能會誤以為評估只等同於期中測驗、年終考試、課堂默書等,單純用以反映成績表上的分數或者學業排名。事實上,評估活動可以很廣泛,不單局限於測驗、考試、默書,有研究指出我們常常誤解評估的用途及意義,應重新釐清,並用之有法,協助孩子發揮所長,補其不足之處。
互動交流助學習原動力
首先,評估是分為「總結性評估」及「持續性評估」的。在學校裡,一般的考試、測驗都屬於前者,但除此之外,學生也會進行包括課堂互動討論、說話表達、堂課等活動,也有小組協作表現、與同儕相處的能力、品格等等,這些都是持續性評估一部分,目的是達至以學生為中心的全人發展。除了掌握學生學習表現及情況,評估亦能為教師提供回饋,助他們調適教學策略及課程進度,提升教學效能及成果。
另外,傳統評估是教師要求學生完成指定工作,然後批改並給予評分及評價,是一種單向的評估手法。然而,不少教育學者指出,最能令學生投入的評估是要加入教師及學生間的言語交流,就指定工作的成品討論如何、為何作出相應決定,過程中不但能夠加深彼此認識,更能從中互相汲取寶貴經驗及思考角度。現今已有不少教育科技設有雙向互動功能,可以促進師生互動交流。
常言道:「求學不是求分數。」這是否代表評估不用給予分數呢?評估的制度其實可以很多元化,以總結性評估為例,平時的功課習作活動也不需要每一樣都給予評分,利用一些有心思的評價,比起分數反而更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如:批改作文時,可以稱讚學生有創意、內容豐富,或點出內容與題目不相符、可運用更多詞彙等等,相對一個分數,學生更能掌握自己強項及如何改善自己的不足。
上述思維甚至可應用於親子時間之中,父母若能給予孩子有質素、有內涵的回應,定能拉近親子關係。如果父母對校內評估的不同功用、運作及如何有效地實施已有一定認識,不妨嘗試將評估技巧應用於家中,促進彼此互動之餘,強化親子關係,打破因為過於強調「學業成績」所形成的屏障!■香港教育城高級發展經理 洪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