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是第十二屆安徽省政協新任港區委員,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香港長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志斌對安徽卻並不陌生。作為安徽省僑聯常委,港澳地區「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唯一一位觀察員(候任委員),吳志斌多次深入安徽黃山等各大茶區,以及省內大小茶企做調研,對安徽茶產業發展十分了解。吳志斌表示,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安徽特別是安徽茶產業發展十分有利,安徽茶產業如能抓住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性機遇加快發展,這正是良機,而安徽鄉村振興發展,如將傳統茶產業納入其中,必將賦予其豐富的內容與文化內涵。■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趙臣 合肥報道
安徽作為中國名優茶的重點產區,近年來其茶產業發展勢頭略有不足。吳志斌在接受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全國茶產業都在大發展,貴州、四川和湖南等兄弟省份更是大步快跑,後發優勢明顯。吳志斌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專業優勢,幫助安徽解決一些茶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為此,他充分調研、積極準備,帶着一份「安徽茶業優化發展對策與建議」的提案參加了今年的安徽「兩會」。
發言一針見血 建議備受重視
「安徽茶產業在全國的排名已從原來的第三位跌到第七位,在去年『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的評選中,祁門紅茶跌出了10大品牌的榜單。」吳志斌在十二屆安徽省政協聯組會議上的發言,引起了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等多位領導的關注。吳志斌介紹,安徽茶產業直接關聯人口逾400萬人,茶葉佔茶農收入佔比已超過40% ,茶產業在產業優化 、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等方面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安徽茶產業應借助此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好機遇快速發展。
吳志斌表示,安徽省茶產業目前正面臨產能過剩、茶企量多質小、產業「四缺」(資金、鏈條、品牌、機制)等問題,制約安徽茶產業發展。他舉例稱,安徽現有茶企近7,000家,但是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只有3家,省級龍頭企業55家,全省超億元規模的企業不到10家,龍頭企業未形成合力,帶動力、輻射力都相對較弱。對此,吳志斌提出了創新茶園經營管理模式和茶業商營模式、加強無性系良種茶園建設、推進茶葉種植加工標準化工程等諸多建議。同時,在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政策的引導下,他提出茶產業「一生」(生產資料)轉變為「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資料)的功能,和「三產」帶動「一二產」聯動的策略,例如嘗試推廣「徽茶莊園」在內的各種茶葉類金融商業模式等。
吳志斌的建議切中了安徽茶產業發展的要害,李錦斌在當天會議總結發言中還引用他的觀點,並表示這些建議對安徽其它農產品發展也有舉一反三的作用。「座談會結束後,很多委員主動跟我聯繫交換名片,並作進一步的交流,同時,很多委員希望我到他們當地考察。」吳志斌說。
建茶產業基金 精準服務茶企
吳志斌最擅長的是投資管理,三十多年來他先後投資、創辦、參股經營十多家企業,並先後在境內外成功併購、重組、孵化了多家上市企業。基於自己在投資管理上的經驗和安徽茶產業發展現狀,吳志斌提出建立專項茶產業基金的建議。「安徽茶企中龍頭企業明顯不足,很難形成合力來帶動整個產業改革創新再發展,這是安徽茶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通過資本可以將安徽現有的一些企業進行融合壯大。
他介紹,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湖南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過資本助力迅速發展,現在該公司參控股60多家企業,集茶葉種植、加工、科研、銷售和茶文化傳播於一體全產業鏈經營、內外貿並舉。「這個成功案例十分值得借鑒。」
他還了解到,目前,安徽省雖然已經有其它基金會投資安徽的茶企,但份額很少,若能成立專項茶產業基金,不僅可以整合安徽現有的茶企資源,同時,通過專項基金可以吸引茶產業方面的專業金融人才和科技人才,對茶企進行投後管理和服務。吳志斌建議當地政府的國資公司和一些投資機構可以作為該項基金的發起人,同時吸納社會資本共同將這項專項基金做大,進而實現滾存效應,拉動整個茶產業快速發展。
在吳志斌看來,安徽大力發展茶產業有諸多優勢,他也希望自己能夠對這個產業的發展貢獻己力,提出更多實用的建議。現如今,吳志斌正在為爭取國際茶葉標準化組織落戶安徽,積極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