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說學校須重視學生在德、智、體、群、美這五方面的培育,我想所有校長、老師,以至家長都不會反對。然而,比重又如何呢?哪方面更重要呢?這就有很大的爭議性了,言人人殊。
近年大學生的行為操守經常出現未如人意的地方,不少人批評大學的收生重點放在學生的文憑試成績,故導致中學把教育焦點過度重視智育,而在德育方面則鮮有深入跟進。
同學當然也明白這個遊戲規則,所以即使老師跟進他們的行為操守的問題時,也會有學生表示,即使操行不合格也不重要,仍然可以進大學,導致老師束手無策。於是有人提議大學的收生要求,除了只計算文憑試成績,也應考慮同學在中學時的操行表現。然而,當大學的入讀要求計算操行成績時,真能解決上述問題?還是會創造更多問題?
相對主觀 易惹爭議
操行級別始終屬於相對主觀的決定,若這個主觀的決定帶來高風險的後果,每位學生都會很緊張,然而這些「緊張」所帶來的並不是學生積極正面地做好自己,改善行為操守,反而是把責任放在老師身上。可以預見,如果大學收生標準真的計算操行成績時,全港絕大部分學生都會拿取甲級操行。因為當老師「膽敢」不給予學生甲級時,學生第一個站出來詛咒老師,說老師毀他前程;家長也會愛子心切,投訴學校褫奪他子女成長學習的機會,枉為人師,甚至有些家長認為這樣做等同迫他們的子女走上絕路。
現時大學收生仍未計算操行成績,但筆者已聽過以下活生生的例子︰學生甲被全體科任老師一致評為操行乙級,但當學生知道是乙級時,便立刻四出質問各科任老師給他什麼等級,試圖找出「元兇」,甚至向校長投訴老師有欠公允。
班主任於是找同學詳談,好讓他具體了解個人行為的問題,那時學生甲仍怒氣沖沖,說個人行為沒有問題,他只不過是上數學堂不時因太累而睡覺;上通識課時為了搞氣氛,好幾次嘲笑老師戴綠帽,甚至有幾次一時口快「問候老師全家」;上中文課時又......;上企業課時又......如此行為,學生仍覺得自己值得拿取甲級操行,真的叫人無語了。
當然,從另一角度看,學生仍在成長階段,應有犯錯學習的機會。實在也不能因為一兩次違規的行為而永不翻身,試看每年文憑試放榜時,不是總有在囚者在獄中努力改過,發憤讀書,拿取優異成績嗎?不是有些更能以遙距方式,繼續修讀大學和碩士課程嗎?
潛移默化 學會尊重
所以,個人以為,學生的行為操守確有待提升,但不是以懲罰他們不能入讀大學的方式來處理,而是細水長流,透過身教、言教,讓同學在中小學12年的免費教育中潛移默化,令他們透過深入的品德教育,徹底懂得何謂互相尊重,何謂和而不同。不可把一己的人權和知情權無限擴大,以至凌駕於別人的權利、威迫別人按着他的意願行事。更不要手指只指向別人,而不反省個人的不是。當然,長路漫漫,這個目標又豈是容易達成呢?■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幹事 蔡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