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特稿:議員學者讚「做到洁v 起阻嚇作用

2018-05-30
■何俊賢■何俊賢

對研資局終於肯顧及公眾問責性和透明度,公開已證實學術不當案例資料,有立法會議員稱讚該局正面回應社會訴求,可讓公眾切實監察公帑運用及相關懲處是否足夠。有學者則指,此舉既可向大眾展現香港研究資助審查嚴謹,亦可提醒學術界相關紀律調查絕非「紙老虎」般中看不中用,確能起警惕作用。

立法會帳委會委員、民建聯議員何俊賢指,對比起去年回覆帳委會堅持不肯公開學術不當調查報告,研資局此舉是大有進步,有助大眾更清楚公帑去向及是否被正確運用,「尤其部分個案疑涉及蓄意隱瞞成分,某程度是騙取公帑,嚴重違反教育工作者誠信」,如今公開個案先例,相信能起阻嚇作用。

何俊賢:讓公眾有依據討論

另一方面,他指公開案例資料另一作用在於讓大眾監察判罰是否足夠。目前已公開的2年個案資料中,最高刑罰為取消撥款加禁止申資助3年,何俊賢認為有關處罰若涉及「騙取公帑」的狀況而言,也許過輕,而這正正是公開案例的好處,讓公眾有依據作進一步討論。

有曾獲批研資局研究經費的學者認為,局方此舉有助大眾關注學術界一些研究不當行為問題,「亦可向公眾與研究界證明局方一直『做到洁z,起阻嚇作用。」至於研資局決定2017/18年度起取消申請人提名評審員安排,該學者認為,提名原意在於協助研資局更準確地識別及評審申請項目,「尤其是一些比較專門的研究,局方未必可安排到完全一樣field(工作領域)的人作評審,而提名制對申請人正是一份保障,哪怕提名最終不一定被接納,有機會提名一位真正了解項目內容的評審人,對申請人來說始終會安心一點。」

話雖如此,考慮到提名制或存在利益衝突風險,過往亦的確有人因此大意中招,該學者認為,將其取消某程度也是減少一重潛在危機,對申請人而言亦未嘗不無好處。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