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腫瘤染色導航帶路 中大混合招治肺癌

2018-06-08
■中大醫學院引入「混合手術室」結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協助醫生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香港文匯報記者顏晉傑  攝■中大醫學院引入「混合手術室」結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協助醫生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香港文匯報記者顏晉傑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晉傑)肺癌是香港頭號致命癌症,但初期患者過往只能等待腫瘤變大,病情惡化至一定程度後才能接受治療。中大醫學院早前引入「混合手術室」結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ENB),透過實時影像協助醫生準確地找出肺部內細至兩毫米的微細病變組織並抽取進行活檢,甚至即時移除,有關技術至今已為53名患者移除肺部可疑組織,當中約83%患者被確診有肺病變組織。

早期癌症徵狀不明顯,醫生需要抽取組織化驗,才能確定病人是否患有癌症,但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劉穎虹指傳統的抽取組織方式有多重限制,如以細針穿刺胸壁活檢,或以開胸手術抽取組織會有較高風險出現併發症,傳統氣管鏡可到達的範圍亦十分有限。

措繪3D圖像 深入肺部遠端

中大醫學院於2015年進行亞太區首宗使用「混合手術室」結合ENB技術的胸腔手術,醫生於手術前會先為病人進行電腦掃描,將相關數據輸入導航系統,由系統描繪出支氣管結構的3D圖像及通往可疑組織的路線,再為病人進行全身麻醉,以電磁導航支氣管鏡進行肺部活檢,能到達的位置更是肺部最遠端區域。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副教授吳士衡表示,ENB雖仍有機會出現約5毫米的導航誤差,但他們在手術期間會利用電腦掃描,確定電磁導航支氣管鏡到達目標位置。

他指出,醫生過往一般只能一直觀察可疑組織少於1厘米的病人情況,待組織增大至1厘米時進行化驗,有關過程雖然可能只是半年,但細胞在該段時間內亦有機會擴散至其他器官。

醫生亦會利用ENB技術把染料注射至患者的腫瘤附近,令微小的腫瘤更易被找出及切除,吳士衡指新治療方式可免卻大創傷性手術及併發症出現,更好地保存患者的肺部功能,加快復元速度。

任體育教師的區先生去年3月因左胸感到輕微痛楚而求診,電腦掃描發現肺部左右兩邊肺葉合共有3處大小介乎5毫米至15毫米大的陰影,但醫生指組織太細難以切除,只建議一直跟進情況。他轉向另一醫生求診時,醫生又指他有末期肺癌,將他轉介至威爾斯親王醫院。

威院醫生最終利用新技術定位出腫瘤位置,確定他只是病發初期,去年底分兩次將3個腫瘤切除,亦沒有出現併發症。區先生於手術後毋須接受電療或化療,他形容自己的肺活量已經回復八成,可如病發前一樣如常運動,但仍需要定期覆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