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壯悔堂前獨徘徊

2018-06-12
■壯悔堂之一景。 作者提供■壯悔堂之一景。 作者提供

闞則思

孟夏時節,筆者又一次來到商丘歸德府古城,走近這座正在修葺的千年古邑,那青磚勾勒的城牆、褐瓦漫頂的城樓和斑駁古舊的牌樓,無不透出一股遙遠蒼涼的況味。徘徊在斑駁的古城牆前,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商丘古城,就像一幅褪了色的畫卷,令我追憶早已逝去的灰暗時代一段哀婉淒美的愛情故事。

壯悔堂為商丘古城著名景點。明末風流才子侯方域與秦淮名伎李香君邂逅於風雨飄搖的金陵城,兩人一見鍾情,侯方域納李香君為妾,這段「天作之合」卻因李香君身份不為侯家所容,被逐出家門,最終「血濺桃花扇」含恨而死。侯方域傷心欲絕,憶起自己生平的坎坷,悔恨之極,於是將自己的書齋改名「壯悔堂」,不久也鬱鬱而亡。

我又一次來到古城北門內的「壯悔堂」。翹望這座青磚黛瓦、青獸壓頂的硬山式兩層小樓,目睹木屏相隔、鏤花門窗的明清建築,古代工匠精湛的建築藝術未能引我關注,我的雙眸卻因那段淒涼的愛情糾葛而濕潤。

我喜歡聆聽《梁祝》名曲,它繾綣的旋律令人牽腸。來到商丘壯悔堂,卻頓發感慨:梁山伯與祝英台都是民間傳說人物,並無確切的年代和地點,全國有七八處在爭奪其「掛名權」;而侯方域與李香君的生平卻擁有確鑿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也。

侯方域(1618-1655年),字朝宗,明朝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人,出身名門,係明末「四公子」之一和復社領袖,享有「清初文章第一家」之譽。其祖父侯執蒲為明朝太常侍卿,父親侯恂為明末戶部尚書,叔叔侯恪為明南京國子監祭酒,三人均為東林黨首領,後因反對宦官魏忠賢閹黨專權被黜。侯方域受家庭教育和熏陶,早早參加愛國團體復社,對魏忠賢餘黨口誅筆伐。

李香君(1624-1653),江蘇蘇州人。原姓吳,因家道敗落,8歲時隨養母李貞麗改姓李。不幸淪為南京秣陵教坊歌姬,她歌喉圓潤,說拉彈唱無所不精,尤擅彈唱《琵琶記》。與陳圓圓、柳如是、董小宛等合稱「秦淮八艷」。值得點讚的是,與侯方域相識後,李香君不僅以身相許,還力挺他與閹黨鬥爭。一位歌姬竟有鮮明的政治立場,這種愛國主義「正能量」為李香君的人格精神大大加分!但「侯李戀」這一應該非常完美、令人稱羨的愛情,在封建勢力大背景下,注定不會有好的結局!「沒有名分」的李香君含恨而亡,令痛不欲生的侯方域在無限悲憤中參加清朝科舉,卻又名落孫山,還被人譏諷為「兩朝應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香」。不甘寂寞的他又為清朝鎮壓農民軍出謀獻策,試圖以此忘卻個人憂傷,扭轉人生敗局,卻又談何容易?

35歲時侯方域返回歸德老家,明亡了、家碎了,國破家亡的雙重打擊,狠狠地擊垮侯方域的身心。回想自己半生經歷,這位明公子悔恨交加,看破紅塵,毅然將古宅更名「壯悔堂」,潛心學問、埋頭詩文,在此完成《壯悔堂文集》十卷和《四憶堂詩集》六卷兩書,聊以明志。但人非聖賢,焉能淡忘過往呢?兩年後,37歲的侯方域在前程無望和思念香君的巨大悔恨中,鬱鬱成疾,很快病入膏肓,終告不治,英年早逝......

「國家不幸詩家幸」,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被精明的山東詩人孔尚任(1648-1718)聽說,他認準此乃千載難逢的戲劇主題。孔尚任比侯方域小30歲,曲阜人,作為孔子64代孫,他自幼潛心禮、樂、兵、農等學問,還精通音樂。才高八斗,卻屢試不中,35歲前他隱居石門山中,主修《孔子世家譜》。1699年,51歲的孔尚任完成劇作《桃花扇》,一舉成名,轟動海內。一部《桃花扇》,寫的是侯方域與李香君兩人的愛情悲劇,更是一部深刻反映明亡清興朝代更迭的歷史史詩。所以世人將《桃花扇》與洪昇的《長生殿》相提並論,文學史始有「南洪北孔」之說。三百多年來,《桃花扇》被編成各種戲劇演出,現代更被搬上銀幕和熒屏,久演不衰,堪稱中國藝苑一座彪炳的豐碑......

我徘徊於壯悔堂,曾經的雕樑畫棟,早已物是人非。近年商丘市睢陽區在古宅建起十幾個真人大小的蠟像,有侯方域著述、李香君拂琴等等,栩栩如生,吸人眼球。據說當地還投資重修了侯方域父親、明代戶部尚書侯恂的故居,從民間徵集大批珍貴古物充實其間。

壯悔堂右側有重修的翡翠樓,人稱香君樓,如今大門緊閉,香君那一縷香魂早已無影無蹤。我感歎:《桃花扇》不啻是明清傳奇戲曲的壓卷之作,更展現了晚明那個風雨飄搖年代的背影。最令我感歎的是:在那個「燦若桃花」的歲月,真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不是以道德名節為標榜的侯方域、錢謙益等文化人,卻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青樓女子李香君、柳如是們!

她們將個人悲劇與國家命運放到歷史的天平上,體現出了高貴的民族氣節和獨立意識。在國破家亡現實面前,「妙齡絕色,平康第一」的李香君尚能保持民族氣節,「血濺桃花扇」,而侯方域們卻放棄了先前積極抗清的志向,耐不住寂寞,隨風轉向,投靠清廷,最終一事無成,鬱鬱而終。這是他個人的不幸和宿命,更是民族的悲哀啊!

在壯悔堂重閱侯方域《壯悔堂記》,令人唏噓。一個「悔」字,寫出明末清初那一代文人欲進不能欲退不甘的苦悶和彷徨,更是無顏面對「血濺桃花扇」的李香君了。難怪林語堂感慨:「李香君的政治志節與勇毅愧煞鬚眉男子!」可歎的是,封建時代青樓女子畢竟無法保持自己的人格獨立,歌舞昇平的背後,隱藏茼h少血和淚啊!可惜如今人們津津樂道者多是她們美麗的倩影與歌喉,又有多少人會想起她們蔑視權貴、嚮往自由的人格操守呢?

我讀過侯方域的《四憶堂詩集》,其中一首寫給李香君的詩云:「送別西園翡翠樓,開帆十月到蘇州。為君寄訊楓橋巷,丘嫂迎門已白頭。問君衣帶近如何?我道思鄉減去多。況是王孫芳草外,休添離恨畫雙螺!」詩很纏綿,但終究是男人的一場風花雪月夢而已,這個功利心極強的「兩面倒」人物,絕非李香君想像中「豪邁不羈」的情意郎君啊。「反清復明」失敗後,香君隨侯方域來到商丘,卻被侯府逐出家門,最後在商丘城南的一處莊園,香消玉殞了!

河南省記協副主席何新年在《聆聽古城》中有一句話:「這人世間的事情,看緣聚緣離,猶如風生水起;觀花開花落,無不有因有果。」李香君的不幸,尚有侯方域的「壯悔堂」來做祭奠,古往今來千千萬萬真情女子的傷痛,卻只能含淚葬於自己的心底了。想想李香君們的無奈與不幸,我們更該珍惜今日之昌明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