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逢我國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對清前史研究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90多件清汗王宮遺址出土文物日前由瀋陽市考古研究所移交給瀋陽故宮博物院。這批於2012年在瀋陽的清汗王宮遺址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包括有滿文「天命通寶」銅錢以及板瓦、筒瓦、滴水、花磚等建築構件,不僅證實了汗王宮遺址的歷史年代,更為滿洲早期宮殿等建築研究提供了史料。據悉,瀋陽故宮正籌備策劃該批文物的公開展覽,最快年內在此間首次與觀眾見面。
在「汗王宮遺址出土文物資料接收儀式」上,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白文煜、瀋陽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張連興代表雙方單位在接收文本上簽字並進行代表文物「滴水、瓦當」的接收,也標誌着這批文物資料證實進入故宮館藏。
白文煜表示,汗王宮遺址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這批文物資料入藏,將得到更好的展示,發揮其最大的社會價值。去年,瀋陽故宮博物院成功獲評國家一級館,院藏文物總數105,085件、34個種類,躋身藏品大館行列。此批文物入藏,也將有效完善博物院的藏品體系。
位於瀋陽市北中街的汗王宮遺址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寢宮,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並建汗王宮作為居所。2012年5月26日,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老城區動遷地塊考古調查時發現了該處遺址,現已原址改建為陳列館。清入關前汗王宮與瀋陽故宮的大政殿為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時同期營建,一為居住之寢宮,一為理政之大殿,真實體現了清早期「宮」與「殿」分離的滿族宮廷建築特徵。
瀋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研究館員李聲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移交的文物中,有兩部分內容尤為重要。其一是文物「天命通寶」銅錢,它證實了汗王宮遺址所在的年代。其二是當時遺留下來的建築構件,包括滴水、瓦當等,這些均為明末清初時期滿洲早期宮殿所使用,一方面證實了遺址的歷史年代,另一方面更有助於目前對於歷史建築的技藝、規制的深入研究。
他同時透露,這批文物移交之後將用於今後的學術研究,特別是對清前史及宮殿建築的研究。此外,瀋陽故宮還將策劃一系列面向公眾的展覽,不僅展出該批文物,更將貫通展示努爾哈赤使用的器皿、本人經歷以及宮殿建造等,並力爭在今年內籌辦完成,盡早與觀眾見面。■文:香港文匯記者 于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