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字裡行間】劉以鬯最大的功績

2018-06-26
■這是研究香港文學的至佳工具書。 作者提供■這是研究香港文學的至佳工具書。 作者提供

黃仲鳴

劉以鬯逝世,媒體大都談論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有報刊來訪問時,我都強調他在香港文學史上的地位,別樹一幟。他是個實驗性很強的作家,以西方的文學技巧、別出心裁的結構來創作,如《酒徒》、《對倒》、《打錯了》都是為人樂道的名篇;這些作品,應可不朽。

但為人忽略的是,他還有一大貢獻,好像被人遺忘了。那就是主編《香港文學作家傳略》。

九七前,當時的香港市政局圖書館主辦「作家留駐計劃」,劉以鬯被邀為首任作家,主要工作就是編輯這部傳略。這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他說:「極有意義,明知涓埃之力難負重任,我也接受。」

首先,他成立一小組,界定什麼是「香港作家」。這小組都是文學界知名人士,有足夠的權威,但這權威小組只負責「界定」,或提供資料,並非實際工作人士。市政局為他聘請助手,負責聯絡香港作家,廣發函件要他們提供資料、個人照片。響應者雖有,可是,大都加以漠視。

劉以鬯成書後,在〈前言〉中大吐苦水:

「我擬的香港作家名錄,發出一千二百多份表格,請收到表格的作家提供自傳、著作目錄、照片等有關資料。我的想法是:這既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只需大聲一呼,群山必有回響。可是,限期屆滿時,只有三百多位作家將表格寄回。」

說來慚愧,當年區區在下也收到表格,但棄置一旁,不瞅不理。無他,因為我從不敢自稱「作家」,只是「稿匠」而已,劉先生「盛情」,不敢接受。但不久,竟接到另函,是一份已代寫本人「履歷」的草稿,聲言如有什麼錯處,請加以改正,否則期限一到,便照此稿刊發。哎喲乖乖不得了,這當然是劉先生助手「人肉搜索」的所為,再經劉先生「鑒定」,一於「無得傾」,要將本人推上「作家」之位。但回心一想,如非用上這種「霸王手段」,大著怎可功成?

這部《傳略》,我認為是劉以鬯最大的「貢獻」,「已故作家」那部分,全由他搜集資料、考證,再撰寫而成。「已故作家」如任護花、何筱仙、怡紅生、靈簫生等等,生平事跡幾近湮沒,如何追尋?他說:「我曾經請幾位朋友幫我搜尋十三妹的照片,找了幾個月,一無所得。我曾經請兩位研究『香港文學』的朋友提供有關靈簫生、王香琴的資料,同樣一無所得......」因此,《傳略》中十三妹的照片沒有,王香琴這一條付諸闕如。其實,在「已故作家」這章裡,很多作家都不見,如我是山人、念佛山人、陳霞子等,相信劉以鬯都知有其人,但終於無法找到資料而作罷,這種「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的苦況,我主編《香港文學大系.通俗文學卷》時,那才深深地體會到。《傳略》雖有缺憾,但對研究香港文學史的人來說,實是至佳的工具書、參考書。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