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課程培養醫科新生觀察力 免只睇數據被AI取代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晉傑)醫學院課程不單包括人體結構等醫學知識,準醫生更要學習鑑賞文物,中大醫學院在新學年將與中大文物館合作,仿效耶魯大學推出專為醫科生而設的「文物觀賞課程」,希望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期望準醫生涉獵更多不同學科及範疇,相信新課程有助他們日後更好地照顧病人。
中大醫學院與文物館在新學年將合辦長3小時的「文物觀賞課程」,一年級學生可以自願報名參與。課程會以小班教學形式進行,學生人數預計為6人至8人,醫學院和文物館都會派出導師,課程內容除鑑賞文物,從細節洞察歷史外,亦包括醫學知識及倫理。
館長:提升學生推理能力
課程將藝術及科學教學融為一體,陳家亮指現時雖然是以科技主導的世代,但醫生仍然要面對病人,認為如果醫生只能透過維生指數等數據斷症,日後有可能會被人工智能(AI)取代,提出醫科生除追求醫學知識外,亦應涉獵不同學科和範疇,擴闊自己的眼界。
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表示,課程會為醫科生提供「體驗式學習」,教學方式有別於一般供主修歷史、藝術課程學生的課堂,不是着重於傳授文物的背景,而是要求學生講出他們對文物的觀察。他指透過文物欣賞的過程可以提升醫科生的觀察、觸感、表達和邏輯推理能力。
習畫更「識色」 睇X光片更準
師承嶺南派國畫大師趙少昂的上消化道微創手術權威、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趙偉仁強調,敏銳的觀察力對醫生十分重要,他舉例指自己因為習畫而對顏色的細微差異較為敏感,所以他看X光片和磁力共振影像時較易辨別一些隱藏「訊息」,有助及早發現病人身體出現的問題。
趙偉仁相信課程可以協助醫科生體會「眼見」與「判釋」的分別,幫助他們日後診症時懂得觀察和查問病人的徵狀,從而作出正確診斷,給病人最好的照顧。
美國耶魯大學在20年前已經開設同類課程,訓練醫生的觀察力,以提高他們的檢測和診斷疾病的能力,一項刊登於醫學期刊《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的研究亦指出,參與過藝術欣賞課程的醫生在描述皮膚疾病影像時的表現一般較沒有接受過相關課程的醫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