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人民幣全球貨幣體系地位回穩

2018-07-15
■ 昨日在北京發佈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8》顯示,2017年人民幣國際化逐漸消化前期負面衝擊與預期,成功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保持了穩定地位。圖為山西太原一銀行工作人員正在清點貨幣。 資料圖片■ 昨日在北京發佈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8》顯示,2017年人民幣國際化逐漸消化前期負面衝擊與預期,成功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保持了穩定地位。圖為山西太原一銀行工作人員正在清點貨幣。 資料圖片

去年逐漸消化負面衝擊 國際化指數同比升44.8%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琳 北京報道)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昨日在京發佈《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人民幣國際化逐漸消化前期負面衝擊與預期,在波動中顯著回升,成功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保持了穩定地位,國際化指數觸底反彈。同時,中國資本開放度同比提高27.4%。《報告》提醒,人民幣國際化仍然面臨不少障礙,如人民幣金融產品不夠豐富,市場體系有待健全;人民幣跨境流動通暢度有待提高等。《報告》建議,應着力構建全面高效的宏觀政策國際協調,以保障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由人民幣貿易計價結算、金融計價結算和外匯儲備全球佔比三部分構成。《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份額為1.79%,同比繼續回落;人民幣結算在直接投資、國際信貸、國際債券與票據等國際金融交易中的佔比升至6.51%,創歷史新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可識別外匯儲備中佔比達1.07%,同比上升0.23個百分點。

「總體而言,2017年,人民幣國際化逐漸消化前期負面衝擊與預期,在波動中顯著回升,成功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保持穩定地位。截至2017年四季度,RII為3.13,同比上升44.80%,強勢反彈,基本回歸至2015年水平。」《報告》稱。

跨境支付系統仍需健全

《報告》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主要動力來自四方面:中國經濟穩健增長,新動能注入新活力;人民幣匯率企穩回升,市場預期回歸理性;「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推進,成為人民幣流通的關鍵板塊;金融市場開放穩步推進,人民幣資產的國際吸引力上升。

不過《報告》也提醒,人民幣國際化仍然面臨不少障礙。在當前全球金融資產分佈相對單一的情況下,貨幣「競爭」加劇,匯率波動擴大,使得風險傳染性和溢出效應增大,發展中國家金融脆弱性顯著上升,對人民幣跨境與離岸使用形成一定的阻礙。人民幣金融產品尚不夠豐富,市場體系有待健全;合規審查與人民幣跨境流動通暢度之間的平衡有待提高;與美元、歐元的支付體系相比,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的參與機構、處理業務量不及預期。

此外,基於IMF公佈的《2017年匯兌安排與匯兌限制年報》,《報告》使用目前主流的資本開放度測度方法即四檔約束式方法,對中國的名義資本賬戶開放程度進行測量。計算得出,2016年中國的資本開放度為0.690,同比提高了27.4%。

中國資本賬戶進一步開放

「中國資本賬戶實現了進一步開放,而不是呈現此前人們認為的收緊態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分析稱,由於IMF年報是基於2016年中國資本賬戶的管制情況,時間上滯後一年。2017年中國推出了多項金融市場開放措施,實際開放程度應該比測算值更高。

展望2018年,《報告》認為,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和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轉向,可能使得貿易收支惡化和資本外流,這會加大外匯市場波動,並通過金融市場的聯動性放大風險,威脅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人民幣國際化也可能被迫中止。

《報告》建議,應着力構建全面高效的宏觀政策國際協調,以保障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如將貿易、貨幣政策作為短期協調的重點內容;強化中美多層次政策溝通與協調;將「一帶一路」打造成國際政策協調的新型平台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