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大地 > 正文

河西走廊證為小麥傳入中國要道

2018-08-16
■ 西城驛遺址發掘現場。 網上圖片■ 西城驛遺址發掘現場。 網上圖片

一項最新的考古表明,河西走廊地區是小麥進入中國的一條重要通道。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發佈了河西走廊西城驛遺址考古發掘信息。從2010年起,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發掘,在歷時8年多的發掘中,出土了一些碳化小麥和大麥。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國科博士說,西城驛遺址小麥出現的年代在距今4,000年前後,而在同處黑河流域且與西城驛遺址性質相同的、位於河西走廊西部的金塔缸缸洼、火石梁等遺址,在這一時期也先後出現了小麥,這表明河西走廊地區是小麥進入中國的一條重要通道。

4千年前已傳入

西城驛遺址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黑河邊上的張掖市境內,範圍為35萬平方米,距今約4,100年至3,500年,先後出土了石器、骨器、銅器、動植物標本等2,000餘件(組)。

考古表明,在西亞馴化的麥類作物在距今4,000年前就已經傳入河西走廊。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紹,西城驛遺址的篩選、浮選結果顯示,該遺址的農業是以粟、黍為主的旱作農業。

小麥進入中國歷史悠久,上世紀60年代初,新疆巴里坤石子鄉土墩遺址裡發現過已經碳化的小麥粒。1979年,羅布泊西北約70公里的孔雀河下游北岸,一個原始社會的墓葬的隨葬草簍內又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小麥粒。加之河西走廊發現的碳化小麥,可以看到小麥東進的路徑。 ■新華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