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陳希工作的地方,就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2009年以來,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在此開工建設。然而,這一水域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活動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的珠江口內,擁有世界資源數量最多的中華白海豚群體,數量超過2,000頭。 ■新華社
如何讓大橋的建設不影響中華白海豚們的居住,成為像陳希這樣的「海豚守望者」們關注的焦點。「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是他們的承諾。
為了兌現這一承諾,近年來,僅得到保護區支持的粵港澳研究和監測白海豚的科技人員就超過100人。在大橋主體工程建設的7年裡,保護區管理局和建設方、施工單位還聯合培養了數以千計的「觀豚員」和「海豚守望者」。
「持證」後方可上崗
「我們在大橋開工前就提出了7方面海洋監測和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要求,其中一項就是對施工人員進行中華白海豚保護培訓。」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陳海亮說,「培訓共進行了29次,只有經過培訓且考試合格拿到『觀豚證』後,施工隊伍才可以開工。」
34歲的駱國才就是一名持證上崗的「觀豚員」。他的任務是和另一名「觀豚員」一起,在施工前乘坐船隻,對周邊海域進行10分鐘的觀測。
「如果看見白海豚,可以播放天敵虎鯨的聲音,或者用竹竿敲打船沿,警告白海豚盡快離開。」他說。
8年間每年出海70多天次
此外,從2011年起,保護區管理局與香港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合作,開展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資源監測工作。8年來,項目組每年出海70多天次,每年航程超過7,000公里。
如今,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大量觀測數據和現場監管情況表明,儘管大橋在建設期間對白海豚有一定影響,但在各方努力下,「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諾守住了。
截至今年7月,來自粵港澳三地的監測人員在珠江口水域累計識別出2,367頭中華白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