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葉文:裝置藝術亦應有公共精神

2018-08-23
■葉文■葉文

作為一名經常活躍在港深文化平台上的年輕藝術家,葉文對如何讓裝置藝術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審美視野,具有非常明確的思路,那就是跨界、創新及發揚公共精神。不久前來到香港中文大學舉辦個人作品展的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也表示,公共精神是藝術家們在生活和創作中難以迴避的一個重要議題。■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受訪人供圖

葉文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展覽,其作品多為他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畢業之後未曾公開展示的部分,多以布面油畫、紙本鉛筆為主。他本人也表示,期待在香港的展覽能夠有一個好的開始,讓香港這座城市成為未來創作發揮獨特作用的地方。

注重物理變化

文:你如何概括自己的藝術風格和創作路線?

葉:我的藝術創作和學習歷程與大多數藝術從業者並沒有太多的不同,十幾歲開始學習油畫,大學學的也是油畫,畢業至今一直是全職從事藝術創作。而我的作品關注的焦點並不是單純的環保議題,更多的是在特定時間與空間狀態下個體生命的存在體驗以及物質在時間與空間中的物理變化。而今次來香港中文大學展覽的作品,也非常集中體現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公共精神不可缺少

文:作為一個畫家,尤其是年輕的畫家,公共議題(例如女權、環保、社會平等與正義)在創作中具有怎樣的作用?你自己如何理解公共精神和個人創作?

葉:公共議題是每一個公民都無法迴避的,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更是如此,因為關注與探究人作為生命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及人類社會的共同命運是當代藝術的最核心命題之一。我理解的最高的正義是對生命的愛與尊重。

因為所謂公共藝術,其實就是裝置藝術和社會大眾之間的一種對話,它需要的環境是大型公共場所;作品的表現形式上也並非傳統藝術概念中的靜止,而是要和人之間有互動。當然,這種互動是一種心靈和思想層面的溝通。這一方面,日本的大地藝術祭的經驗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畢竟,蘊含傳統藝術元素的裝置藝術也需要和在地文化進行非常有機和巧妙的結合。就目前中國的裝置藝術而言,我自己覺得模仿的情況仍然比較嚴重。如何和傳統的架上繪畫藝術結合,實現跨界,對於裝置藝術的創作來說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畢竟,裝置藝術側重的是空間上的立體,而架上作品側重的是畫面,兩者媒介不同,手段也不同。但是若能夠有機結合,則可以呈現不一樣的效果。

例如,我們專門製作過有關雨季和洪水題材的裝置藝術,以此來表達自然環境與生態被破壞之後對人生活的負面衝擊。公共題材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藝術家必須面對的議題,而不僅僅是藝術家用來創作的素材。我們每一個人,包括藝術家本身,都活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因此,用藝術的方式展現對社會和公共議題的立場,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藝術家的使命之一。

文:不少人認為,普通人對裝置藝術的理解視角和模式比較難以適應,你認為應該透過怎樣的方法讓大眾接受和了解裝置藝術?

葉:裝置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出現在公眾面前通常認為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經過一百多年的成長與發展,包括公共藝術及其他藝術在內的藝術作品已大量地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各種不同空間,被更多的公摹筐與喜愛。

在我看來,裝置藝術的某種基礎仍舊是傳統藝術。我曾經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學習油畫,也深切感受到,裝置藝術的本質其實是從時間、環境到人的存在狀態出發去描繪個人的體驗。而這些年來,我一直關注的重點是公共藝術,這也是裝置藝術的重要呈現載體。

保育乃創作重要方向

文:如何看待裝置藝術與城市保育之間的關係?

葉:與城市發展相伴的是公民文化質素的提高,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保育意識。城市的發展也引入了藝術家對城市生活的關注。藝術與城市對話在這種環境中具有了某種可能性。因此,透過藝術的方式在城市復活街區,或者讓一個傳統的小鎮重新恢復活力,成為了很多藝術家的選擇。畢竟,保育已經不再是一個小資和遙遠的概念,如今已經成為了不少人牢不可破的信念甚至是生活方式。例如,在製作展現客家文化的裝置藝術時,我就使用了宣紙、燈光以及大量鐵釘,融入到老客家房屋中,這樣可以呈現出不一樣的效果。

文:你曾多次來到香港舉辦個人作品展覽,你認為,香港這個概念,對於中國內地的藝術家而言,是一個怎樣的概念:藝術品的交易市場?抑或接受國際藝術流派和思潮的地方?

葉:香港首先是藝術品市場最活躍與成熟的國際大都會之一,同時也是大陸接觸各類先鋒藝術潮流,以及觀看與參與各類國際藝術展覽活動的最近的窗口。這次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個人作品展覽,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就內心而言,這樣的交流應當持續下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