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石窟,大家最先想到的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莫高窟及麥積山石窟,這「四大石窟」,其實在河南,除了位於洛陽的龍門石窟外,相鄰的鞏義石窟寺亦不遜色。在記者看來,它的石窟「更北朝」,寺內的「帝后禮佛圖」更是目前內地保存最完整的孤品,我國石窟浮雕藝術中罕見的傑作,堪稱無價之寶。隨着廣深港高鐵的開通,往返鄭州與香港的交通多了選擇,而在鄭州逗留期間,去鞏義石窟寺感受一下北魏風情,品鑒一下國寶亦別有一番雅致。
鞏義石窟的具體位置在河洛鎮的寺灣村,距洛陽與鄭州都很近,交通便利。和龍門石窟一樣,鞏義石窟也是由北魏皇家開鑿的,後來隋、唐、宋各代相繼鑿佛造像,形成巍然壯觀的石窟群。據說,這座石窟寺還出過一個家喻戶曉的「名人」:唐玄奘正是在這裡出家的。
石窟寺其實算是佛廟的一種,有石窟,有寺院,就像龍門奉先寺也曾是盛極一時的國家級寺廟一樣,石窟寺可以籠統地代稱佛教石窟。或許是因為下雨的緣故,記者參觀當天,遊客較少,整座寺院顯得異常寧靜肅穆,每到一座石像前,能切實感受到石像的凝視與注目,恍惚間,彷彿不是導遊在向記者講解,而是石像本身在發聲,將自己的身世歷史娓娓向記者道來。
鞏義石窟寺建於邙山餘脈的大力山下,共分5窟,現存造龕328個,有大小造像7,743尊,自西向東排開,氣場十足。據鞏義市文史專家王保仁介紹,石窟寺開鑿於交通便利的洛水之濱,但自北魏以來,洛水不斷氾濫,使大量泥沙淤積下來,地平面因此不斷抬高。1,500年來,石窟寺地面上升十數米,暮色籠山,從遠處看去,石窟眾佛儼然已半入黃土之中。
鞏義石窟寺有着相對統一的佈局,絕大多數窟內設有中心柱。石柱四面開鑿佛龕,周邊窟壁上層雕刻千佛,下部鑿開一行中型佛龕,最下層刻有伎樂天或神王力士,完整地雕造了一個肅穆安詳的佛國勝境。
跟隨導遊,記者來到寺中最大的第一個洞窟,高和寬分別是6.5米和6米,在這裡保存着全國僅有的帝后禮佛圖。據鞏義市文史專家王保仁介紹,不少人都是衝着帝后禮佛圖而來。這兒共有18幅禮佛圖,第一窟窟門兩側內壁,左側是帝王禮佛圖,右側是皇后禮佛圖,像連環畫一樣,都分上中下三層,採用高浮雕,有限空間中刻出眾多人物來。 禮佛圖中,有誇張身高對比,帝王個頭最高,侍從最多。大臣愈來愈低侍從愈來愈少,高低錯落有致。
同時,在石窟寺對面,有一座好評如潮的古城--鞏義石窟.偃月古城,古城於2017年10月1日國慶節正式開放迎客,總面積達五千餘畝,是一個以石窟寺為依託、以挖掘和傳承河洛文化為主導,集吃喝玩樂、商住休閒為一體的明清建築式的開放型旅遊綜合體。■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鞏義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