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博會,不僅是商業的交易場所,亦是讓政治與文化匯聚的公共廣場,所產生出的效益本身,就是對於各方關係交織圖景最好的描述。相繼今年5月,上海Art 021原班人馬打造的「藝覽北京」剛剛結束登陸首演,在沸騰人聲和仍舊火熱的北京藝術市場溫度中,「北京當代·藝術展」於日前開幕,加上今年已經步入13歲生日的「藝術北京」(Art Beijing)以及北京首個專注中國當代藝術、擁有14年舉辦經驗的「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發源地的首都北京,目前已經被四場專業級別的藝術博覽會分割了一年的藝術盛會綻放期。■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藝術家工作室、商業畫廊、藝術基金會、非盈利機構、博物館以及藝術博覽會等場域共同編制了一個既分化割裂又流動聚合的生態系統,藝術家、畫廊主、收藏家、研究人員和策展人等角色在此之中卡位而坐,各自以特殊化的價值提供換取共性化的利益收割。在新的博覽會不斷地出現的今天,行業人士或許已疲於奔波,而一場新的藝博會,究竟又能怎樣點燃市場的熱情?
打造多維度展會視角
對於首屆「北京當代.藝術展」,「這是一個偽裝成博覽會的雙年展。」展覽藝術總監鮑棟這樣形容。初次操刀藝博會形式的藝術展覽,策展人鮑棟的專業加持與今次藝博會所強調的學術特性十分契合,由其主導的策展板塊亦為本次「策展式藝術博覽會」的試水注入了諸多信心。
重要的是,北京在地資源,組成了包括策展人鮑棟、藝術家周力和王郁洋在內,以及資深業內策劃團隊集結而成的核心力量。根據主辦方的說法,團隊的強勁所帶來的不僅是號召起國內外32家頂級畫廊和數百件近年來重要的藝術作品,就展覽的呈現方式,也多元地展現為主題展、個展、互動展、沉浸展等各種藝術展覽形態的語境和元素,為參與者打造出多種多樣的觀看方式,策展單元的策劃內容則指向:「藝述(STORY)」、「價值(VALUE)」、「未來(FUTURE)」、「活力(ENERGY)」和「眾望(WONDER)」總共五個向度。
「藝述(STORY)」單元,着眼藝術的價值梳理。以「繪畫地圖」為主題,鮑棟邀請約60位當今繪畫領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參展,希冀出對於中國當代繪畫的地圖式導覽。「我們的佈展顏色選取的是中國地圖上的四種顏色再加上白色,五色代表五個維度,分別以『後現實』、『超傳統』、『抽象場』、『反趣味』、『元繪畫』命名,」藝術總監鮑棟解讀,觀眾可以依照他給出的佈展路線,在劉小東、李松松、楊詰蒼、郝量、梁銓、王光樂、段建宇、仇曉飛、梁遠葦等藝術家的作品中,按圖索驥尋找到中國當代繪畫發展的諸個重要參照點。
展會規劃商業與學術並重
「價值」和「未來」兩大單元不僅承擔起傳統藝博會的主題架構--畫廊矩陣,更在畫廊甄選上充分彰顯出首屆「北京當代.藝術展」將學術與商業效益平衡並重的策劃特色和滿滿誠意。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台灣、香港及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總共32家畫廊參展,參展的畫商皆為長時間活躍於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深度參與者,而他們的展位平等分割了該單元3,000平米的空間,也呼應出主題「價值」的落地意義。鮑棟指出:「博覽會要做好當代藝術與大眾的對接,所以我們有了『藝述(Story)』這個單元。其實就是在講一個故事,這裡面會有一定的時間跨度,用今天相對平實的語言把這個時間跨度裡的故事講出來。不管是業內人還是圈外人,都能夠明白。對於收藏來說,也能夠呈現出一個延展性的維度,可以更好地幫助藏家建立一個比較系統的收藏。比如一位藏家特別喜歡某位藝術家的作品,那麼還有哪些藝術家與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存在脈絡上的聯繫?我們想提供給大家這樣一個『藝術地圖』,讓收藏不至於只是在收集所謂『必買名單』。」
很少參與本土藝博會的魔金石空間分享說:「我們一直以來的定位就是更為注重前衛性和實驗性,因此我們對於偏商業性的博覽會並不是太熱衷。此次參展其實更多希望為我們代理的藝術家提供一個展示窗口,讓業內外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到我們長期合作的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廣州的本來畫廊由身兼多職的跨界玩家陳侗創辦,此次選擇跨越地域阻隔北上參展,「金閃、厲檳源這些藝術家,今年剛剛參與過空間的群展,但是由於地域原因,北方的同行大部分是通過手機客戶端看到展覽現場和作品,並沒有親臨展覽現場,所以我們覺得參加藝博會可以讓藝術家獲得二次曝光,也體現出我們在推動藝術家方面的持續性。」不僅如此,本來畫廊在選擇作品方面,也嚴肅考慮了作品本身與北京地域的關聯性,畫作的主題更可見到北京景色。
在大家咸認商業的權重在一場藝博會勢必佔據主導時,對於「未來」單元的策劃則打破慣性地在學術的向度上作出了一次延伸。單元的設置聚焦於攝影、錄像、影像裝置、新媒體藝術、視覺裝置等泛影像藝術,據介紹,悉數參展的17家機構更嚴守「不能展出純繪畫」的準則,集體營造新媒體、新類型、新主題的特定藝術面貌。首次參與北京地區藝博會的來自上海的藝術空間「膠囊上海」,則是選擇了以代理藝術家蔣立的個展形式參展,豐富的媒介選擇和視覺語言,為「未來」單元植入了切中主題的敘事線索,讓期許多元化和前瞻性的觀眾得以不虛此行。
此外,Vanguard畫廊的創始人李立透露這是繼10年前該空間參加過CIGE後再度回歸北京地區藝博會。他指出「北京當代」的立意與願景符合畫廊的長遠目標,「比如Antoni Muntadas,他去年剛剛在上海OCAT做過展覽,目前正在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巡展,我們帶他的作品過來是符合語境的。」安東尼.蒙塔達斯(Antoni Muntadas)的最新影像作品被置於展位顯著處。
博覽會不僅是銷售
關於「活力」單元,則是側重強調結合當代藝術與生活美學。尤倫斯藝術商店(UCCA Store)將正在展出的大展「徐冰:思想與方法」與時下流行的社交平台相結合,以互動沉浸的方式積極吸納大眾領域觀眾的參與。而「眾望」單元則以標誌性裝置作品為本次博覽會提供了傳播與參與的熱度,令前來觀展的業內外觀眾多了一處拍照留念的好去處。
商業、學術、價值、美學、大眾,是初次亮相的「北京當代.藝術展」博覽會給出的信條和策劃宗旨,如此闡述中,暗含的意義書畫廊將選擇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將呈現最好的展覽放在首位,其次再考慮消費的問題。
對此,鮑棟給出了解釋:「這一次我們跟所有參展畫廊說的是:你們不用考慮當下市場的熱點,而是要呈現出畫廊最理想的形象,因為重要的是給大家呈現出中國當代藝術最真實的面貌。」從事策展工作多年,鮑棟指出中國當代藝術非常豐富,但在市場上呈現出來的卻相對單一,「就是固定的一些好賣的藝術家,和幾種固定的傾向,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博覽會首先要形成我們自身內部的豐富性,在畫廊的作品選擇上,我們也會提出一些建議,讓每一個參展的畫廊帶來的作品更有其代表性。是單純地把西方當紅的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推銷到中國有意義,還是去發覺我們自身的價值有意義?我們選擇了後者。越成熟的畫廊也越知道博覽會不僅僅是銷售,更是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