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呆呆
中國人注重飲食,從「民以食為天」,到「衣食住行」,無一不把「食」擺在前面,連開餐廳的,都會起名「食為先」來提醒人們要「食」,可見「食」在人類生命中的重要性。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吃飽」很重要,人們見面總會習慣地問一句「吃了嗎?」來打招呼,因此便有一些笑話流傳開來,說是有相熟的人在廁所門口相遇,也習慣性地問上一句「吃了嗎?」,使得對方哭笑不得。到了經濟已經高度發展的今天,「吃好」比「吃飽」更為重要,現在人們已經把「吃了嗎?」改成「我請你吃飯」。仍然是離不開「吃」。
吃着吃着,便從飲食裡重新吃出了文化。
孔子老先生幾千年前早就在《禮記》裡講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裡,孟子與告子辯論,告子也曰「食、色,性也。」先賢們早已看明白人類的生命不外乎「飲食」與「男女」。
於是深諳中國儒家文化的導演李安便拍了一部電影叫《飲食男女》,裡面用了很多蒙太奇的鏡頭展示男主人公老朱在廚房做菜的鏡頭,切菜、洗菜、炒、烹、蒸、煮的過程都一一細細地呈現,伴隨着帶有煙火味兒的背景音樂,中國飲食文化在鏡頭下表現得淋漓盡致。老朱對女兒們的感情,對與他偷偷相戀的戀人的感情,都浸透在廚房裡,在每周一次豪華家宴的餐桌上,在餐桌上的每一道菜中。
廣東人是出了名的吃貨,他們把貪吃稱之「為食」來形容人的食慾,但又及不上宋人梅堯臣的詩句來得有趣:「寢欲來於夢,食欲來於羹」。食慾和其它的慾望一樣,一旦膨脹開來,便是「吃着碗裡的,看着鍋裡的」,而這種慾望除了人們本身對超出自身擁有之外的貪念,更多的還是在「男女」。
《紅樓夢》裡王熙鳳罵薛蟠「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裡看着鍋裡的」,曹雪芹借鳳姐之口,用一句平常的俗語,便輕易地道出了貪慾引致的人心不足。
也有能夠控制食慾的。現代人為了「苗條、好看」節食減肥的比比皆是,古時亦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因為楚靈王喜歡別人腰身纖細,一時間無論臣子、后妃、宮人,為了博得楚王的青睞,皆放棄美食,積極減肥,據說許多楚人一日只吃一餐飯,每天餓得頭昏眼花,出門都要扶着牆才能走得穩,甚至心甘情願被餓死。雖然聽起來有些誇張,但由此可見人為了更多更高的慾望是可以控制食慾的。
梅堯臣是個很通透的人,他還寫了一首《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庖煎苟失所,入喉為鏌鋣。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持問南方人,黨護復矜誇。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我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退之來潮陽,始憚餐籠蛇。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斯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
梅堯臣在詩中勸范仲淹不要吃河豚,認為「甚美惡亦稱」,太過於美的東西,其中隱藏的禍患無邊。果然歷史上有無數因貪吃河豚美味而中毒身亡的食客。時至今日,吃河豚中毒的新聞仍不時可見,但此物依舊存在「為食」之人的餐桌上。
忽然想起《枕中記》裡盧生的黃粱美夢。人的慾望沒有盡頭,而生命卻有窮盡時,若是花費了一生的時間去求得各種慾望的滿足,醒來時會不會覺得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