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曾經被譽為「民主女神」的昂山素姬兩年多前帶領由她創立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大選中以壓倒性的九成得票率擊倒執政黨而上台,她本人也以七十高齡出任緬甸外交部長和掌握實權的國務資政。應該說,曾給人們帶來一線希望。
然而,上台以來,這位背負着國際社會(西方社會)期望的女政治家,顯然力不從心,其道德感召力隨着該國爆發的種族衝突升級而頓然失效──報道指穆斯林少數族裔羅興亞人遭激進派佛教徒殺害、洗劫等,甚至說士兵集體性侵羅興亞女性,導致數以百計人死亡和數十萬人逃離家園。
身為諾貝爾和平獎和多個人權獎得主,人們對昂山的期望顯然比一般國家領導人高,以致十一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率先聯署發難,一方面督促聯合國介入事件,另方面批評昂山及其政府對此束手無策,乃至縱容暴行等。
昂山居住過的英國牛津市議會則將早年頒發給她的牛津自由獎撤銷,連鎖反應下,其他獎項也受影響,至上月底的愛丁堡榮譽市民獎,至今共有七個獎項被撤回;而聯合國派團到緬甸調查後上月發表的報告,在點名緬甸軍方六名將領犯下「種族清洗」罪行時,亦譴責她未能制止暴力......
顯然,一段英殖時期遺留的歷史問題──佛教徒為主的緬甸人視信仰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是土地的搶奪者,後者在英殖時期得勢時曾壓制佛教徒,許多緬甸人對羅興亞這段歷史一直難以釋懷,以致他們幾乎一面倒地支持軍方趕走羅興亞人......
面對這種歷史悠久的恩怨情仇,身為以佛教徒佔絕對優勢的國家領袖,昂山以絕大多數國民的利益為依歸,在矛盾無法短期內解決時,保持緘默,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自以為是的西方人顯然期望過高了。他們不了解亞洲,更不了解亞洲國家錯綜複雜的種族關係和矛盾,以為只需捧出一位「女神」,並賦予獎項和光環,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羅興亞人的遭遇固然令人同情,卻沒證據顯示日理萬機的昂山不願面對或嘗試解決。但撤回獎項只是政治表態或情緒發泄,於事無補,何況正如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所表示,獎項是表彰昂山「過去所作的努力及成就」。那是歷史,是應該受尊重的歷史。
到底是今日西方社會因焦躁而變得功利,還是歷史的誤會,原來,獎項是如此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