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隨想國】談談士碌架

2018-09-21

興 國

士碌架是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聽過的可能不多,因為這是上世紀初期對Snooker這個英文的音譯。如今在香港則叫做桌球或英式桌球,在內地則音譯為斯諾克,以前稱為枱球。在台灣,以前是叫做撞球,但台灣稱為撞球室的,英文卻寫作Billiards。台灣稱為桌球的,是我們叫做乒乓球的運動。所以,這個士碌架,如果弄不清楚到底是什麼的話,很容易產生混淆。

不過,像月中剛舉辦完畢的「2018世界斯諾克.上海大師賽」,用這個名稱應該不會令人有理解上的錯誤了。這項比賽,香港簡稱為「上海桌球大師賽」,會不會讓不知情的台灣乒乓球手誤會是乒乓球比賽?

我是從士碌架比賽有電視轉播時才開始看桌球,特別喜歡看有傅家俊和丁俊暉出場的比賽。不過,看桌球賽很花時間,尤其是打十九局要勝十局才能贏出。光是看兩個人的競賽 ,便要看一個下午加一個晚上。

丁俊暉就是在上海大師賽領先九比七後連輸三局不能晉級決賽,讓人惋惜。打桌球除了要技術好之外,有時要靠點運氣,丁俊暉在領先之下,就是被鶴健士一個幸運球打進了,讓他一桿清袋,繼而再連勝兩局贏出決賽權。

記得在釋本有繪圖和撰文的《香港風情畫──八十年代的那人.那事.那景》(商務印書館出版)中,有篇題目是「桌球室多過銀行」,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到中期,桌球興旺起來,連電視轉播也會冷落了足球而轉播桌球,因而造就了桌球室的迅速發展,連工廠區也開了不少,「甚至比銀行還多,走到哪裡抬頭都看到桌球室的大招牌。」

這樣的景象在租金奇昂的今日,是不可能出現的。不過說真的,我真是孤陋寡聞得很,香港現在有哪些地方有桌球室,竟是全然不知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