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聯國促亞太區打造「海綿城市」抗天災

2018-09-23
■自1970年代起,登陸亞太地區的颱風破壞力增加50%。 美聯社■自1970年代起,登陸亞太地區的颱風破壞力增加50%。 美聯社

聯合國專家指出,亞太地區人口增幅和城市化步伐迅速,沿海地區的城市規劃往往草率而行,增加在強颱風來臨時的受災風險,故呼籲政府應和私人機構合作,例如參考武漢現時有份試行的「海綿城市」計劃,在基建工程中引入可持續排水系統,以及保育紅樹林,減少暴雨可能引發水浸的風險。

聯合國估計,自然災害在過去40年,於亞太地區造成1.3萬億美元(約10.1萬億港元)經濟損失,中國、菲律賓、越南和日本是最受颱風重創的地方。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UNISDR)亞太區主任吉拉德特前日表示,自1970年代起,登陸亞太地區的颱風風力增強15%,破壞力增加50%,故需有計劃地進行城市化,並強化基建以抵擋颱風,雖然會令基本成本上升2%至4%,但可視之為對未來的投資。

吸水瀝青鋪路 多建護堤防洪

荷蘭工程及顧問公司Arcadis前年展開為期10年的「海綿城市」計劃,提議使用吸水瀝青鋪設道路以及增加綠色空間,防止雨水積聚。Arcadis香港區主管巴滕表示,各城市的政府應建造更多護堤防洪,並打造成綠色地帶,不但可吸引人們駐足休憩,地產商亦會願意斥資發展,抵消興建護堤的經濟成本,「過往有很多水壩或河堤難以吸引人們到此一遊,現時都成為遠足景點」。

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超強颱風「山竹」影響菲律賓至少28萬名農民,造成當地農業界損失2.65億美元(約20.6億港元),專家認為應在當地設立預先警報系統,向沿海居民發短訊和進行疏散演練。

■路透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