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志剛)特首林鄭月娥周三將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有傳將建議落實東大嶼填海。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強調,填海對解決本港市民住屋問題起着關鍵作用,不少新市鎮土地都是由填海所得,讓香港人得以安居樂業,又表示近年填海工程技術不斷提升,施工方法更環保,能做到發展和保育兼重,盡量照顧生態環境及周邊社區。
填海是香港土地的重要來源之一,全港九早期商住用地,以至後來的多個新市鎮,不少土地都是填海建成。土木工程拓展署為慶祝轄下海港工程部成立九十周年,特別舉辦「海港工情90──90周年展覽」,展出香港古今海港工程相片,包括介紹中環、灣仔、銅鑼灣、紅磡和屯門等填海地,如何為香港提供房屋及基建用地,以改善市民的生活。
新市鎮多靠填海得來
陳茂波昨晨在展覽開幕禮致辭時指出,香港的地理環境獨特,高山緊貼海旁,缺乏可供發展的用地,加上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在過去幾十年急速發展,故填海造地是我們過去百多年來開拓土地的主要策略之一,早在1851年已進行首個大型填海項目,至今成功填造約7,000公頃土地,佔香港土地總面積約7%。
他強調,填海對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例如中環、灣仔一帶的土地是早年填海得來,國際金融中心及會展等重要地標都建於填海地上。填海亦提供了重要基建設施用地,例如葵涌貨櫃碼頭、赤鱲角機場和迪士尼樂園等,有助香港與世界各地建立更緊密的聯繫,締造創業和就業的機會。
陳茂波強調,香港有近半人口居住於新市鎮,不少新市鎮的土地都是由填海所得,例如沙田、荃灣、大埔、將軍澳和東涌,突破了土地不足的窒礙,讓香港人得以安居樂業。填海對解決本港市民住屋問題起着關鍵作用,在1985年至2000年間,香港填造共3,000公頃的土地,平均每年約200公頃,為城市發展奠下重要的基石。
近年填海工程更環保
他並說,近年填海工程技術不斷提升,施工方法更環保,能做到發展和保育兼重,盡量照顧生態環境及周邊社區,例如東涌新市鎮擴建採用的非浚挖方法,減少淤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時在填海土地的岸邊以紅樹林、蠔籃、生態磚重塑「生態海岸線」,讓海洋生物形成潮汐生態系統,居民亦可得到自然優美環境及舒服的休憩空間,是兩全其美的做法。
是次展覽講者之一、香港歷史博物館前館長丁新豹在活動上介紹,香港在港英殖民統治時期,最早是在港島北部填海,原先的海岸線上,可清楚看見「西角」、「東角」、「北角」等海角地形,後來港英政府不斷填海,海岸線拉平,才變成今天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