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雙城記】第585場《天下第一樓》

2018-10-19

何冀平

《天下第一樓》本月十六日公演,從一九八八年首演至今,每年至少演出一次,已經演出三十年,一共演出525場,對一部話劇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也是北京人藝繼《茶館》之後,演出場次最多的一台話 劇。但是,可 能只有 我 知 道,總演出場次不是525場,而是585場,這部戲在香港演出過60場。

十數年前,春天舞台導演高志森找到我,問《天下第一樓》是北京人藝的看家戲,自他們首演後,有沒有其他劇團搬演?我說,還沒有過,就像老舍先生的《茶館》一樣,自一九五八年北京人藝首演之後,從來沒有其他的話劇院搬排。他緊接着問我,可不可以在香港演出,我說當然可以,因為版權是屬於作者的。高志森一向作風大膽,他說,他要做一台粵語版《天下第一樓》。這個消息一傳出,震動了內地。《天下第一樓》用粵語演出,將是一個什麼狀況?

第一步,要翻譯劇本。《天下第一樓》雖然不是英文而是普通話,但是地道的北京話,俗 稱「京味」。京味兒就是指老北京人講的話,和普通話相近,裡面有許多特殊用語。比如「炸刺兒」。飯館裡的烤鴨師傅依仗一身廚藝,脾氣火爆,一點不順心,就要「炸刺兒」,意思是大爆發;再比如,劇本中提到「綿白糖」,也是北京特有,不是砂糖,香港沒有;飯館大門口站的專門迎客的服務生,北京俗稱「瞭高兒」,廣東話叫「知客」;北京說的「結賬」,廣東話稱「埋單」等等,這些都要逐句翻譯。

杜國威是藝術總監,他提出要求,劇本從國語改為粵語,要完全按照原劇本,不准有一點偏差。導演李銘森帶領全體演職員共同翻譯,請教了香港大酒樓的領班、廚房大師傅,請了李純恩做顧問,可以說翻譯得一絲不差,把一個京味話劇生生變成了廣東味。演員陣容也很強盛,有盧俊豪、丁毅、劉雅麗等等好戲之人。為了試水,先在香港大會堂演出6場,竟滿到一票難求。高志森很興奮,馬上定了科技大學馬會劇場,一演就是50場,這在香港可算不多見。

粵語版《天下第一樓》沒有再次重排演出,卻為香港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北京的《天下第一樓》演出一直沒有中斷過,每演必滿。演員已經換了幾代,從中走出眾多話劇影視明星。走在北京人藝,時常有人經過我身邊,認真地說一句,他演過《天下第一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